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在法律领域,AI因其能高效处理大量法律信息和文献,帮助律师进行快速检索和分析,成为备受关注的工具。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律师在使用AI工具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引用造假现象。这不仅影响案件的合法性,还对司法公正造成了潜在威胁。根据法律数据分析师达米恩·查洛廷(Damien Charlotin)建立的公开数据库,自2023年以来,法院查获的因AI导致的虚假法律引用案件明显增加。数据库中记录了120起相关案件,涵盖多个国家,尤以美国为多。
法院发现,AI生成的引用不仅有完全不存在的案例,还有伪造的法庭判决引用。更令人关注的是,过去多数错误出现在无律师代理的当事人(即“自行诉讼者”)中,但近年来,专业律师和其助理的错误比例迅速上升。2023年,七成假引用由自行诉讼者发布,律师虽然仅占三成,但至2025年上半年,律师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员已成为主要责任方,在记录的23起判例中,至少13起与律师有关。这表明专业法律人士在依赖AI时的疏忽甚至失责问题日益突出。AI工具如ChatGPT之类虽然为法律研究提供了辅助,但其生成的信息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缺乏严谨的核查和跨验证程序,导致了虚假法律条文、判例甚至引证文献伪造的现象频发。
法院对此已多次发出警告,并针对滥用AI生成虚假引用的案件实施了严厉处罚,包括百万美元级别的罚款。举例来说,美国知名律所K&L Gates与Ellis George因依赖虚构案例而被处以超过3万美元罚款,这类制裁正在逐步显现对于律所和律师的震慑作用。多国法院包括英国、南非、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地,也陆续披露了类似案例,并针对使用AI造成的司法误导展开调查和处罚。法律行业专业人士普遍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法律专业复杂性与AI技术认识之间的差距。法律检索一般涉及大量判例交叉引用与法律条文的多层次解释,简单依赖AI自动生成的内容,缺乏深入复核往往会出错。部分律师因缺乏对AI工具生成内容的足够理解,误将生成的“假案例”当作真实法理依据,导致提交法庭的文件中出现虚假引用。
此外,部分技术挑战也源于法律AI模型训练数据的局限性。许多AI模型并非专门针对法律领域开发,且法律语境和语言极其精细多变,模型难以完全理解与模拟真实且合法的引用结构。与此同时,市场上部分AI法律工具缺少必要的真实性验证机制,使得虚假内容呈现风险加大。业内专家建议,律师行业应当建立严格的AI辅助工作流程,在提交任何基于AI生成的文书前,必须进行多重验证。律师不仅应增强对AI工具的理解,也要提高对法律检索的传统方法的掌握,确保引用信息真实准确。律所也需投资开发更为精准可靠的法律AI产品,并配备专家团队对AI输出结果进行审核和校正。
此外,各地法院也开始呼吁制定更完善的司法技术应用规范。监管层面需要针对AI在法律领域的使用制定明确标准,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监管,避免出现误导和滥用。教育培训方面,法学院和行业机构应加强AI技术与法律结合的课程和培训,帮助从业人员掌握AI应用的边界和风险防范。纵观整体趋势,尽管AI为法律行业带来了高效便捷,但对其风险的防范不容忽视。假法律引用问题的被频繁曝光,警示整个法律界正经历技术冲击的阵痛期。未来,AI和法律的深度结合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围绕如何规范、安全和诚信地使用AI,需要法律界各方形成共识与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赋能司法,保障裁决的公正与权威。总之,律师滥用AI工具带来的假法律引用问题,已经成为亟需重视和解决的行业顽疾。建立完善的AI监管机制,提升法律从业者对AI风险的认识,并推动技术与法律专业的深度融合,是确保法律文书真实性和司法公正的关键。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制度完善,法律行业必将找到既利用AI优势,又防范其风险的有效路径,从而迎来更加智慧和透明的司法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