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生学思想的兴起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优生学在20世纪因其极端的种族主义和非人道政策而被广泛谴责,但其伪科学的影子正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重新浮现。人类遗传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分支,肩负着揭示人类遗传变异与健康之间关系的使命,但同时也面临被滥用的风险。当前,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主义思潮利用遗传学的部分发现曲解事实,推动种族主义政策,严重威胁社会公平与科学诚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优生学的盛行往往与社会对“种族”、“血统”等社会构建的迷信和误读密切相关。1924年,美国通过的约翰逊-里德法案即以“防止外来血统”作为限制移民的理由,其措辞充满了对所谓基因优劣的偏见。
而近期政治人物的言论,再次将类似的优生学话语带入公共议题,强调“劣质基因”威胁,激发社会中不和谐的民族主义情绪。顶尖科学家们必须坚决反对这种伪科学的滥用,防止遗传学被作为种族歧视和排外政策的工具。首先,科技界应重塑遗传学教育,强化科学本质与伦理教育,让公众和研究人员明白人类基因的多样性不仅非黑即白,也无法归结为简单的种族划分。生物学研究已证明,所谓的“种族分类”与真实的遗传群体分布存在巨大偏差,种族更多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而非基于遗传学的自然分组。事实上,任何两个非亲缘关系的人类基因组相似度超过99%,人类遗传差异集中在数量庞大的基因变异上,这些变异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而非简单的种族标签。其次,科学研究框架须更加包容多样性,广泛纳入不同种族、民族背景的人群样本,避免“种族基础医学”导致的误诊或治疗偏差。
研究人才的多样性同样关键,只有来自不同背景的科学家共同合作,才能保证研究过程公正客观,抵御极端思想渗透。跨学科合作也不可或缺,社会科学与遗传学的结合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构建对生物医学研究的影响,推动科学知识在政策制定中的正确应用。与此同时,科学机构应主动发声,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遗传学研究成果,强调科学证据支持的健康政策,而非受迷信和偏见影响的社会分裂。阻止种族主义借遗传学名义洗白,需政策制定者和科学界共同努力,推动法律和伦理规范建设,保护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和医学诊疗的公平性。全球范围内,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势力的抬头是对科学及社会进步的双重挑战。优生学的复兴不仅威胁人权,更可能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和社会排斥加剧。
人类遗传学家作为知识的守护者,必须成为反击这股逆流的中坚力量。推动公众理解遗传多样性的复杂性,避免将生物学简化为种族分类,将帮助社会抵御极端主义的渗透。总之,优生学作为一门伪科学的旧恶,其重现提醒全社会保持警惕。人类遗传学研究不仅是科学探索,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通过教育革新、多样性促进、跨学科协作和坚定的伦理立场,遗传学家们能够扭转形势,捍卫科学的真实与公正,引导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未来迈进。科学的力量应服务于全人类的福祉,而非助长分裂与歧视,这是所有遗传学家的共同使命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