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言论自由与数字审查问题一直是全球舆论热议的焦点。尤其是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流渠道后,如何维护数字空间的言论自由,防止滥用权力进行不当审查,已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与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然而,最近发生的现象令人震惊:在追捕所谓“虚假审查者”的过程中,名为DOGE的监管势力不仅忽视了真实存在的政府审查问题,反而大规模砍掉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中真正致力于研究和对抗审查与信息操控的项目拨款,严重削弱了抗衡实际审查的科研力量。此举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值得各界警惕和深入反思。 DOGE的行动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即任何关于“虚假信息”或“错误信息”的研究本质上就是某种形式的审查。这种观点极不理性,犹如将癌症研究视作致癌阴谋。
事实是,虚假信息和外部影响活动确实存在,研究其传播机制和治理方式,是通过言论和科学手段抵消其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正是这些研究帮助坚定捍卫了言论自由,揭示了暗中操纵舆论的势力。然而,在DOGE眼中,这些努力被误读为“审查工具”,最终成为其砍杀重点。 具体来看,NSF宣布取消了包括反审查网络技术在内的数百项科研拨款,波及领域还包括数字识读(数字素养)、事实核查、外部威胁检测和虚假信息市场调节等关键项目。以华盛顿大学的Wustrow副教授为例,其负责的“Combating Censorship from Within the Network”项目,旨在研发技术手段对抗网络审查,却被DOGE因误以为“审查”关键词一律剔除。这表明,决策者显然缺乏对科研内容的深入了解,只凭表面词汇进行了粗暴删减。
此外,针对“增强事实核查能力”的研究也被废止,外界很难理解为何旨在提升信息透明度与核实能力的工作会被视为威胁。 这种打击科研的行为不仅影响当下言论空间的生态健康,还对美国在数字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造成严重损害。在信息战日益激烈的时代,许多国家加大对虚假信息和网络审查的研究投入,力图通过事实核查和认知教育减少数字空间的极端主义和谣言传播。美国此次大规模撤销补助,实际上削弱了自身应对外部信息操控和提升民众数字素养的能力,长远来看将付出高昂代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举措反映了一个政治化且极端偏执的管理思路,主导者在“虚假审查者狩猎”的幌子下,实际上推动了一场“数字审查”的反动浪潮。削减研究拨款的同时,还伴随着对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相关项目的系统攻击,进一步导致科研生态的恶化。
甚至连当时担任NSF负责人、由前总统任命的计算机科学家Sethuraman Panchanathan也因预算被砍一半、人员大幅减员的压力而选择辞职。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代表着美国科学研究环境和数字言论自由面对的极大挑战。 数字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关乎个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和对假新闻的免疫机制。NSF曾资助的多项数字素养项目,旨在教导公众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不同消息来源的背景和可信度,以减少外部势力通过虚假信息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生态。然而,在DOGE的误判下,这些重要项目被一刀切地取消,公众的数字素养教育面临断层,容易使民众陷入信息洪流的迷雾,成为操纵与误导的受害者。 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并非意味着任意发表任何信息,而是在尊重事实与法律框架的前提下,保证公开透明的多元讨论。
防止信息被恶意操控和剥夺,是言论自由真正的内涵所在。真实存在的审查行为,尤其是由官方力量推行的审查,需要被有效监督和反制。由学界主导的反审查研究项目正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旦失去支持,不仅科研界受损,整个社会的信息安全与公平也堪忧。 有声音指出,DOGE及其支持者在追捕“虚假审查”目标时,利用了公众对审查问题的认知混乱和政治极化的氛围,制造了虚假焦虑,将真正的科研视作威胁,从而为推动更为严厉的审查政策铺路。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假问题”掩盖“真问题”的经典案例:一方面公开否认审查存在,降低公众对审查实况的警惕,另一方面大幅削弱反审查力量,实质上让审查得以蔓延。 面对这一趋势,公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应加紧呼吁恢复被砍项目的拨款与支持,重视对数字审查和虚假信息的科学研究。
只有强化反审查技术、促进数字素养教育,才能有效维护言论自由的核心价值,促进透明、公正的信息环境。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需要,更是现代民主社会抵御错谬信息侵袭、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石。 总结来看,DOGE在追逐虚假审查者时的行动导致的最大悲剧,是扼杀了真正的、旨在捍卫言论自由和数字空间开放的反审查科研。它显示出错误认知和政治干预如何能破坏科学探索,削弱国家软实力。未来,强化信息透明度和数字教育,应成为社会共识和发展方向,警惕以假乱真侵蚀言论自由的阴影,守护数字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否则,我们将面对一个浸透误导和压制的数字社会,失去辨识真伪的能力,最终陷入沉默和蒙蔽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