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正面临其历史上最严峻的挑战之一。2025年7月初,英特尔开始向员工逐一通知裁员决定,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的岗位削减。此次裁员涉及范围广泛,涵盖公司各个业务板块,预计将裁撤数千个职位,特别是其位于美国俄勒冈州、亚利桑那州以及加州硅谷的主要研发和制造基地。裁员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业界和市场的高度关注。俄勒冈州作为英特尔最大的营运基地,其经济受此影响尤为剧烈。作为当地最大的企业雇主,英特尔不仅带动了数以万计的直接就业岗位,其半导体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远高于整个州的平均水平,裁员将对州内经济和相关供应链企业造成连锁反应。
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谭立武早在今年四月便向员工预告了大规模的组织重组和成本削减计划。驱动这些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英特尔近年来遭遇的技术挑战和市场销量下滑。近年来,英特尔的技术研发屡屡受挫,无法快速跟上竞争对手的发展步伐。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凭借先进工艺设备和持续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性能领先的芯片产品,使英特尔在微处理器市场的领先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与此同时,AMD和ARM等竞争对手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市场份额,加剧了英特尔的压力。更为关键的是,人工智能芯片这一新兴市场中,英特尔尚未具备领先技术,领先者英伟达凭借其高性能GPU和AI加速器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
英特尔曾在前任CEO杰森·格尔辛格时期试图转型为合同制造巨头,期待借助代工业务重新赢得市场份额。尽管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俄勒冈、新墨西哥、俄亥俄、德国和以色列建设或升级芯片生产设施,但这类转型成效有限。此外,市场对英特尔最新一代先进工艺18A的反响也不甚理想,许多芯片设计企业对使用英特尔代工的意愿并不强烈。此次裁员规划中,英特尔尤为重点削减了其制造部门Intel Foundry的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预计该部门将裁减约15%至20%的岗位。此外,公司决定关闭其汽车技术业务部门,并计划将营销外包给咨询巨头埃森哲,后者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效率,实现成本节约。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英特尔正在积极调整其业务战略,向更为精简且高效的企业形态转变,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
去年,英特尔已完成了一轮约1.5万人的裁员,当时全球员工总数由此前的超过12万人减少至约10.9万人。今年俄勒冈州就有约3000名员工通过裁员、买断和提前退休离开公司,但此次裁员规模预计与去年相当,可能对俄勒冈地区经济造成同样甚至更深远的影响。半导体行业本身作为高薪行业,其员工平均年薪高达18万美元,比俄勒冈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0万美元以上。失去这些高收入岗位,将减弱当地居民消费力,连带影响就业市场和相关产业链。此外,英特尔的代工生产基地依赖大量外部供应商、承包商及建筑维护人员,裁员或将波及他们,扩大经济冲击范围。面对当前裁员压力,英特尔在员工待遇方面仍提供相对优厚的方案。
尽管今年未推出自愿买断措施,但公司承诺给予与去年类似的遣散费待遇,包括至少13周的工资保障及工龄相应的额外补偿。市场对英特尔股票的反应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截至目前,其股价由2023年初的50美元以上滑落至约22美元,市值大幅缩水。英特尔的宏观困境不仅体现在财务指标上,行业环境的激烈竞争、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都对其未来发展构成重大考验。全球芯片产业正面临从传统计算向AI驱动应用转变的关键时期,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成为制胜关键。英特尔裁员的背后,是其战略调整的缩影。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重塑技术优势和商业模式,是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新一代18A工艺技术的推出及组织结构的优化,英特尔期望恢复其市场地位并实现营收增长。但短期内,裁员带来的业务波动及员工士气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挑战。整体来看,英特尔的阵痛反映了整个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深刻变革。从技术进步、市场格局到产业政策,都是影响这家行业巨头命运的关键因素。俄勒冈州及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中心,正经历着产业链调整带来的阵痛。
但也有专家认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产业生态的逐步重建,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面对变革,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需要协同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