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生成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是诸如Midjourney这样的AI图像生成平台,其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自动创作逼真的艺术图像。然而,这一技术创新背后也伴随着版权纠纷和法律风险。2025年6月,全球影视巨头迪士尼和环球影业联手对Midjourney发起了版权侵权诉讼,称其为“抄袭的无底洞”,引发业界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这场诉讼不仅代表了两大影业巨头首次在AI版权领域的联合行动,也揭示了AI训练模型与版权保护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指控Midjourney未经授权,利用涵盖其旗下无数经典电影与角色的受版权保护作品来训练其人工智能系统。原告强调,Midjourney通过训练其AI系统复制了大量受版权保护的图像,甚至可以轻松生成侵犯版权的影视角色形象。
更令人担忧的是,Midjourney不仅自身涉嫌侵权,还允许用户在其平台上自由上传和生成类似的作品,而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和限制措施。根据法律诉状,两个影业巨头曾多次致函Midjourney,要求其披露涉及版权作品的训练数据,并立即停止任何未经授权的复制和分发。然而,Midjourney方面除了确认收信外,鲜有实质性回应。这种置若罔闻的态度成为了诉讼的导火索。相较于其他AI图像生成平台,Midjourney被认为缺少必要的“护栏”,即防止用户上传和生成侵权作品的机制。尽管其设有过滤暴力、色情及仇恨言论等内容的限制,但版权违规问题却未被有效控制,这也是迪士尼和环球影业重点打击的方向。
诉讼中,双方不仅涉及直接侵权,还涵盖了“次级版权侵权”责任,即Midjourney在利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训练AI和通过侵权作品宣传其服务方面负有法律责任。电影公司寻求禁止Midjourney继续侵权的禁令以及赔偿损失,但具体金额并未披露。 业界普遍认为,此案意义非凡。一方面,过去几年内,诸如作者、摄影师及新闻机构等内容创作者在AI版权诉讼中扮演主角,而电影公司此前相对低调。此次迪士尼和环球影业的介入,意味着影视行业开始严正表态,对AI训练数据与作品输出提出严苛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整个AI产业监管风向标的重新校准。尽管AI技术潜力巨大,电影业界对其可能造成作品原创性损害和经济利益流失表达了深切担忧。
此外,选择在2025年初联合起诉Midjourney亦有法律考量。根据美国版权法相关规定,版权侵权索赔有时间限制,起诉时效至多为得知侵权之日起三年内。影业巨头显然在权衡时机,观察前期多起AI版权诉讼的推动进展后,选择相对成熟时机展开法律攻势,降低盲目诉讼可能带来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二巨头此次诉讼策略区别于以往先发者先得的打先手战术,而是选择后发制人,汲取前期案列经验,力图打造更具说服力的诉讼方案。此外,纵观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版权案件,美国最高法院相关判例也为版权持有者提供了新的法律解读空间。 对于公众与产业而言,本案无疑为AI训练数据合法性与用户生成内容边界划定树立了重要参照。
影视行业及版权方将强化对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审查,推动平台建立更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避免侵权风险升级。与此同时,AI开发商和运营者需深入思考如何在遵守版权法规前提下合理使用大众内容,平衡创新发展与合法合规的矛盾。 本案虽仍处于初审阶段,但其影响已经波及整个AI图像生成生态系统。未来判决不仅关系到Midjourney的商业运营,更可能成为AI内容生产法律框架建设的里程碑。版权保护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如何衡量,创新与法律边界如何协调,将在此案中得到深刻探讨。 总而言之,迪士尼与环球影业针对Midjourney的诉讼不仅是一场商业利益的争夺,也代表了版权环境向智慧时代转型的复杂挑战。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版权保护传统模式面临重塑,法律制度需与时俱进,既保障原创内容权益,又支持技术创新合理应用。未来几年,该案件的进展、法院判定以及可能引发的法律法规调整将持续牵动着全球创意产业的神经。关注这场史诗级的版权大战,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理解人工智能在创作生态中的规范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