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成为科技领域最具变革力的力量之一。作为全球科技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不断加大在AI研发与应用领域的投入,逐步形成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2025年7月26日,中国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提出建立一个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倡议,希望借此加强各国在AI领域的沟通协作,推动形成统一和完善的国际AI治理框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此次倡议不仅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担当,也反映出当前AI发展格局中多极化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实。中国国家总理李强在大会上明确指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依然处于碎片化阶段,不同国家在监管理念、制度规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加强协调,形成广泛共识,推动建立统一的全球治理体系。李强强调,人工智能不应成为少数国家和企业的“专属游戏”,而应实现技术共享,让所有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平等使用和受益。
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国家中,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存在更多的瓶颈和挑战,中国愿意分享自身的技术开发经验及相关产品,促进全球AI实力均衡。同时,李强提出当前AI治理面临的主要瓶颈,包括AI芯片供应不足和人才交流受限等,指出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加以解决,以推动技术的健康发展与合理应用。此次全球合作组织的提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中国副外长马朝旭在一次多国代表圆桌会议中透露,中国正考虑将该组织总部设在上海,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AI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并促进亚太区域成为全球AI合作的重要平台。针对这一新组织,外界普遍看好它的潜力,无论是在推进跨国技术标准制定,还是在加强监管协调方面,都有望填补现有国际机制的不足。此外,中国政府发布了全球AI治理行动计划,邀请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及科研院校齐心协力,推动跨境开源社区的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
该计划不仅体现出中国愿意以开放态度引领全球AI治理,更突显出其构建多方参与、多维度合作机制的目标。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800多家公司参会,展出了3000多件高科技产品和大量先进的AI成果,涵盖了大语言模型、智能机器人、AI芯片等核心领域。会议还邀请了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杰弗里·辛顿、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以及法国总统AI特使安妮·布韦罗等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治理的未来。美国方面,在保持科技领先优势的同时,加大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包括封锁最先进的AI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试图遏制中国的AI技术发展。但是,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中国依然在AI技术突破层出不穷,令外界高度关注。中国提出建立全球AI合作组织,有助于改变当前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带来的技术封闭和分裂状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共享。
当前,AI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伦理、安全、隐私保护等众多维度。只有通过多边协作,才能在规范发展路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潜在风险。全球人口多样化意味着AI应用场景极为丰富,也对治理框架提出更高要求。中国的倡议恰逢其时,提升了全球对公平公共治理架构的期待。同时,此举也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AI话语权提供了更多可能。以往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获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壁垒,中国在推动“全球南方”国家技术共享方面展现出开放姿态,努力实现国际科技成果的公平分配,助力全球数字经济包容性增长。
展望未来,全球AI治理必将成为国家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作为技术大国和重要市场,将持续推动国际合作机制完善,推动制定更为合理的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加强人才和资源共享,降低AI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全球各国也需要增强互信,摒弃零和思维,共同维护技术生态的健康与安全。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设想,是推动全球AI治理体系创新的重要突破,有望在未来几年形成引领全球的治理典范。随着AI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兼顾发展与安全的国际规则体系尤为关键。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迈向更加包容、透明和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合作才是最大公约数。中国提出的全球AI合作组织,不仅是对当前国际科技治理挑战的回应,更彰显了通过协同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作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动力,将在和平与合作的框架下,实现惠及每一个国家与个体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