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伴随着AI辅助工具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乃至教育理念都面临重大挑战和重新审视。由此,“认知鸿沟”这一话题应运而生,成为学界、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该话题围绕AI在大学通识教育(gen-ed)中的角色展开激烈辩论,本文结合权威学者观点,旨在剖析这一复杂而深刻的议题,探讨AI的优势与风险,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革命不可忽视。传统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涵盖写作、批判性思维、哲学等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思辨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资源有限的公立高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课程由欠缺激励的助教或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普遍缺乏与教师的深度互动和个性化指导。一些教育管理者提出,AI可以有效填补这一缺口,通过自动化和算法优化,为学生提供知识传递、写作指导、批判性思考训练等服务,从而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且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这种观点认为,AI不仅不会削弱学生认知能力,反而通过无疲劳的耐心解释、即时反馈和定制化学习方案,激发学生潜能,培育智慧成长。 然而,反对者对AI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表达了深刻忧虑。著名哲学教授批评AI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认知退化”,即在依赖AI完成思考和写作任务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逐渐退化,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明显下降。多项实证研究佐证了这一观点。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频繁依赖AI辅助写作的学生,在脱离AI辅助后写作表现明显恶化,在神经语言学评测中得分降低,并有高达83%的学生无法回忆起数分钟前通过AI生成的内容细节。另一项宾夕法尼亚大学相关的数学辅导实验发现,AI导师在短期内虽能提供即时支持,但长远看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未提高,反倒产生了虚假的自信感,影响了真实认知水平的构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认知退化”并非表面上的学术不诚实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与认知结构的改变。借助AI生成答案、自动摘要、甚至自动撰写文学评论,学生逃离了艰难的分析和论述过程,逐步失去理解文本、梳理思路、构建论证以及有效沟通的能力。这种浅层次的信息消费,最终可能导致“亚认知”(subcognitive)状态——既非全然无知,也非真正的智慧,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难以胜任复杂思考与判断的认知恶化形态。批评者认为,这种情况最终危及学生作为完整人类智性主体的成长,甚至对民主社会的公民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构成威胁。
从历史角度来看,对新技术冲击教育的担忧并非罕见。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在《斐德罗斯》中就曾警示书写技术可能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退化。1635年哈佛大学成立初期,学生必须手抄教材,借此强化理解和记忆,书籍的普及最初也遭遇过类似质疑。然而,此前的技术进步从未像今天AI这样直接代替了思维过程的核心环节。计算器、维基百科甚至教科书,均需学生主动吸收与思考,AI却能在无需学生深入投入的情况下,生成精练完整的答案,极大降低了认知学习的门槛。因此,将AI等同于普通技术工具的观点被质疑为“诡辩”,忽视了AI带来的根本性变革及其可能的负面后果。
教育的本质是塑造认知习惯与人文素养,而非单纯传递信息。哲学教授强调,自我驱动的反复思考与写作训练,是培养深度理解与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即便最严格的个别辅导制度,如牛津剑桥的导师制,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自身的自主努力。失去这种训练的环境,即使AI能提供内容,学生也难以真正成长为成熟的思想者。此外,学生评价体系的缺陷,诸如娱乐性与易用性对学习成果的误导,也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单凭AI辅助得到客观衡量。教师的批判性反馈和课堂互动,依旧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可替代因素。
在现有高校环境中,通识教育资源的缺乏与教育目标的模糊进一步加剧了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压力,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薄弱,教师队伍多为低薪兼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堂参与度不高。AI的支持看似成为成本效益的妥协方案,但也引发管理层对教育使命的反思。部分教育管理者指出,单纯以AI替代人类教师,是对教育根本价值的忽视,甚至是一种“怠工”的表现。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应用技术的能力,而在于如何改革通识教育体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重构具有人文关怀与认知深度的教学生态。 同时,社区感与互动性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工智能往往缺乏情感共鸣与真实交流,难以替代师生互动以及同伴间的思想碰撞。教育是社会化的过程,强调集体经验与共享知识的创造。依赖技术孤立个体学习,可能削弱这一核心维度,导致“教学机器”下的冷漠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质疑和辩证,激发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任何技术都无法轻易复制的教育价值。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尤其是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既有潜力亦面临重大风险。未来教育的发展不能走向简单的技术替代,而应充分认识及引导AI作为教学辅助的角色,发挥其优势的同时,防范认知能力退化和学术伦理危机。
教育者、学术机构及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AI应用规范,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考能力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社会应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认知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塑造。只有在坚实的认知基础上,民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公正才能得以实现。对于AI时代的教育,应构建一种“人机协同”的新范式,既充分利用AI改善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和个性化水平,又不丢失教育最核心的人文关怀与智慧传承。真正的“认知鸿沟”在于我们如何在技术变革中守护并提升人的认知品质,而非被技术本身吞噬和异化。 未来的高校教育将在激荡中前行,AI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理性的审视和多方对话,将有助于形成共识与策略,让人工智能成为助推教育变革的有力动力,而非认知与人文价值的掠夺者。塑造什么样的教育未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参与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