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全球气候形势令人堪忧。尽管气温不断攀升,许多国家却在减排目标上表现出退缩迹象。以加拿大为例,作为《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者,却打破了石油生产纪录。美国在新能源发展上表现出敌意,欧洲联盟则因政治倾向的右移导致气候政策逐渐淡化。在最近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9上,富裕国家对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转型所需资金的支持力度远未达到预期,这一切无疑给全球气候治理蒙上阴影。然而,国家层面的障碍并未完全阻止气候行动的推进,城市正逐渐成为气候治理的新兴力量,超越了国家政策的限制,展现出强劲的行动力和创新力。
城市地区约占全球70%的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建筑物的供暖与制冷。这个事实赋予了城市居民调整化石燃料需求的巨大杠杆,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空间。加拿大温哥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加拿大自诩的“最绿色城市”,温哥华一直走在气候行动的前列。早在2020年,温哥华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禁止新建筑使用天然气。这一决策基于当地超过一半的碳排放来自用气供暖,同时利用水电和热泵不仅环保还更经济、更健康。
尽管如此,气候行动的推进从未是一帆风顺。2022年,当新的市长肯·Sim上任后,天然气禁令面临挑战。新市长与化石燃料行业存在密切联系,其政党在市议会拥有多数席位,在压力之下,他公开表示如果禁令对减排“影响甚微”将考虑调整。然而,城市官员的科学评估显示,这项禁令预计到2035年可减少81,000吨碳排放。与此同时,油气公司和部分利益集团试图通过公关活动影响舆论,声称限制天然气是剥夺市民选择的自由,甚至动员餐饮业反对,儘管餐馆其实被排除在禁令之外。尽管如此,市民强烈反对废除禁令,大量民众积极参与听证,支持维持禁令的呼声远远多于反对者。
最终,部分议员跨越党派界线,投票支持继续实施禁令。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城市在气候治理中的优势:地方政府与民众的互动更为密切,居民的声音更容易传达和影响政策制定,谎言难以掩盖真相,现实更为直观。这种“近距离治理”的特性使城市成为气候行动的前沿阵地。此外,城市治理注重实务操作,确保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交通等的正常运行,同时推动绿色技术和低碳设施的普及。例如热泵、电热水器、交通提升和住房密度政策均在本地落地,展现了气候政策从宏大理念到具体实践的转变。温哥华虽具代表性,但绝非孤例。
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作为省会,尽管所在省份对碳排持支持态度,却于2019年宣布“气候紧急状态”,并制定了到2035年将市政排放比2005年减少35%的计划,通过改善公共交通、建设绿色建筑及推进城市密度化来实现目标。多伦多作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在省政府不支持的环境下,也承诺在204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其他如哈利法克斯、弗雷德里克顿、伦敦、温尼伯、里贾纳和蒙特利尔等城市同样积极推进减排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这种趋势更为显著。欧洲约有100个城市参与碳中和目标,预计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归零,超过半数城市表现良好,既有意大利米兰、丹麦索恩堡、瑞典斯德哥尔摩等知名城市,也不乏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希腊塞萨洛尼基及匈牙利工业城市米什科尔茨等意想不到的城市。城市间形成的气候联盟和合作网络进一步凸显时代的变迁。
欧洲气候联盟囊括近2000个市政和地区单位,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汇聚了全球近100个重要城市;全球市长气候与能源盟约汇集144个国家超过12500名市长,推动跨国协作与经验共享。市政层面的气候治理不仅限于地域行政界限,正在形成超越国界的全球合作模式。尽管城市具有行动优势,但国家层面的支持仍不可或缺。尤其在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生产方面,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能加速城市绿色转型。加拿大的例子尤为典型,尽管联邦政府在除石油行业外的经济部门实现了显著脱碳进展,但巨大的石油资源和经济利益制约了其减排力度。政治领导人需在经济利益、国家安全、移民政策和贸易等多重议题中权衡,导致国家政策时常左右摇摆。
与此同时,气候错误信息和否定论在地方层面更易被揭穿和反驳,城市居民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痛苦记忆(如2021年温哥华的热浪和暴雨灾害)也加深了民众的气候危机意识,促使更多人支持切实的环保行动。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首次正式将城市纳入谈判框架,成立了高雄心多层次伙伴关系联盟(CHAMP),以增强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协同合作。即将举行的COP30主国巴西亦强调城市与州政府在实现国家减排目标中的核心地位。美国部分州和城市同样展现出逆流而上的态度。自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以来,美国气候联盟集结了24个州的州长,覆盖超过半数人口和60%的经济,占据美国气候行动的主导地位,已经实现比2005年减少26%的集体排放目标,并设定2030年减排50%至52%的新目标。这证明地方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夹击和动员,能够有效抵消国家政策上的倒退。
总体来看,虽然各国国家层面的气候领导力表现不尽如人意,城市却在抵御气候危机、推动能源转型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地方治理更贴近民意,居民参与度高,政策实施迅速且更具实效性。未来气候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和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善,但城市作为气候行动的重要载体,必将在全球减排路线上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对于关心气候未来的公众而言,聚焦身边的城市和社区,积极参与和推动地方气候政策,可能比任何宏大政治口号都更切实有效。毕竟在城市里,选民的声音更响亮,政策的落地更迅速,行动的力量更直接。面对气候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身边的城市找到参与的窗口,共同为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