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房市供需关系的变化,许多购房者和投资者频频感叹现象的矛盾。一方面,大量房源在市场上停留时间变长,甚至经历多次降价,但价格整体却没有明显回落。另一方面,购房负担加重,尤其在利率飙升的背景下,买家普遍感到入市门槛变高,价格与实际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这个现象不仅让普通消费者产生疑问,甚至不少专业人士也在反复琢磨其中的原因。要想理解为何房价在销量下滑时仍然保持坚挺,必须深入分析市场的复杂因素,包括卖家的行为心态、买家的反应以及政策环境等多个角度。首先,卖家在房市中的心态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疫情期间,房价经历了快速上涨。许多在2022年和2023年买房的人士付出了溢价购入,如今他们理想中的出售价格往往停留在当初的高点,甚至希望通过出售实现盈亏平衡。即使市场已经显示出疲态,他们仍然不急于降低价格,因为出售低于购入价意味着经济损失,尤其考虑到参与交易的各种费用如物业税、中介费和维修成本。很多卖家因此采取观望策略,宁愿让房子长期空置,也不愿意委曲求全。其次,低利率锁定效应显著影响了卖家的决策。疫情前后,长期低利率环境让大量业主拥有了几乎不到4%的固定按揭贷款利率。
相比之下,当前市场贷款利率接近7%,大幅提升购房的月供支出。如果卖掉手中的低息房产,再购入利率更高的新房,无疑会增加经济压力。此情况下,不少业主选择不动产权交易,从而进一步减少市场上愿意出售的住房供应量,使得即使成交量下降,房价依然难以下降。买家则面临另一重困境。持续高企的房价与融资成本,使得购房门槛不断抬高。加之部分房源存在虚假或误导性信息,买家在参观房屋时经常遭遇与预期不符的情况,让他们逐渐产生倦怠感。
甚至有买家表示,对那些长期未售出且反复降价的房源持消极态度,认为这类房子质量或地段存在隐忧。此举进一步导致优质房源更加稀缺,次优质或价格失真的房子在市场上更难找到买家。市场上的这一僵局,呈现出供需双方较为典型的“价格刚性”现象。卖家不愿降价割肉,买家受制于高利率和高价望而却步。这样的价格和销量之间的脱节,也被一些业内专家归因于心理预期的固定效应。在信息共享和网络传播高度发达的当下,卖家的期待更加固化,认为当初的高价才是房屋的“真实价值”,因此拒绝接受市场调整的现实。
与此同时,政策环境和房地产融资环境的调整也在影响局势走向。部分地区政府为了稳定经济和抑制通胀,出台了较为严格的贷款限制和购房资格认证,抑制了部分需求释放,阻止泡沫再度膨胀。然而,这些政策的边际效应在抑制需求的同时,也限制了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房市的韧性在与多重变量互动中显现,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行情变化。对普通购房者来说,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评估市场走势,避免盲目跟风。理性置业需要在明确自身购买力、贷款能力及长期居住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价格区间。
展望未来,除非宏观经济环境出现显著变化或大量卖家被迫接受价格调整,否则房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仍然有限。总体看,市场目前处于一个买卖双方僵持的状态。卖家固守价格底线,买家则被供应和成本双重挤压。解决这一困局,需要供需双方的心理预期逐步趋于理性,以及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只有如此,房市才能走出现在的困惑,向更加健康稳定的格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