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2024年印度大选的道路上,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在过去的十年里,莫迪以其强有力的领导风格和一系列惠民政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然而,随着选举日的临近,他的竞选言辞出现了显著的转变,标志着其政治策略中所采用的强烈和分化的论调,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与质疑。 本次选举,莫迪本被预期将通过展示其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及外交政策等领域的成就,来争取选民的支持。他将在演讲中强调新建的拉姆神庙作为印度主要 Hindu 社区文化自信的象征,以及他在上届 G20 峰会上主持各国领袖的成就,展示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增强影响力。尽管民意调查普遍预测他所领导的印度人民党(BJP)将再次获得胜利,但选举初期的竞选策略却让人感到意外。
在过去的几周中,莫迪的言辞愈加尖锐,他开始将矛头指向反对派,尤其是以国大党(Congress Party)为首的政党,指责他们过于贴近穆斯林少数群体。值得注意的是,穆斯林在印度超过14亿的人口中占据约2亿的比例。在这种背景下,莫迪的发言被许多人解读为一种针对这一群体的“妖魔化”策略。 在4月21日的一次集会上,莫迪声称国大党要把财富分配给“渗透者”和“那些有很多孩子”的人,而这一言论显然是针对穆斯林。同时,他还警告女性,国大党将会没收她们的黄金,并把这些财富再分配给穆斯林。他的言辞包含了“投票圣战”的暗示,呼吁“某个群体”团结一致对抗他的政府。
这种激烈的语言引起了反对党的强烈反击,他们认为这种言论是公开的仇恨言辞,国大党甚至要求对其违反选举行为准则展开调查。 莫迪的言辞让很多观察家感到震惊,尤其是考虑到以往的选举中,他通常会以国家发展和民生问题为主题。政治分析师表示,近年来,针对穆斯林群体的仇恨言论在印度此起彼伏,但莫迪这次的演讲却并没有隐藏其攻击性。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转变可能源于BJP在选举初期投票率显著下降的压力,而相比于过去两次大选中的高投票率,这种情况显然使得BJP感受到了危机感。 除了种族与宗教的分歧外,当前的印度社会还面临着就业问题、经济不平等以及社会正义等一系列挑战。国大党试图将选举的焦点从对莫迪个人的简单再选,转为对印度未来的更广泛讨论。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选举变得更加地域化,BJP就会面对更大的挑战,因此莫迪选择了将选战转向更具对抗性的主题。 诚然,莫迪的“400个席位”口号在这次选举中未必奏效,反而为反对派提供了机会,描绘出BJP如果获得如此巨大的多数,将如何可能重新塑造印度的形象,改变宪法的图景。在选民普遍感受到经济不安时,反对派提出的赋权低收入和下层阶级的议题似乎也获得了部分支持。 然而,尽管面临激烈的反对与声讨,莫迪在一些媒体采访中对自身的立场进行了澄清,坚称并非反对任何宗教。他表示,政府的福利措施是面向所有公民的,不论其宗教或社区背景。他甚至批评反对党利用穆斯林作为政治工具,暗示穆斯林社区需要对自身状况进行反思。
分析人士指出,印度选举的复杂性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投票者的选择通常不仅仅基于过去的成就,而是对未来的期望与承诺。现如今,BJP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缺乏新主张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剧民族与宗教间的对立。 总之,印度大选远未显现出任何一方势力的压倒性优势,而莫迪的激进策略无疑令选民们深思。随着选举的推进,各方势力必然会围绕着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深入的论辩。在政治的复杂舞台上,从来没有什么是可以被低估的,尤其是在选民情绪与经济现实交织的这一关键时刻,印度的未来走向仍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