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智能客服、虚拟助理到情感陪伴机器人,AI的角色不断丰富,人与机器的互动也变得愈加复杂而多样。传统上,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信任和实用层面,诸如效率提升、信息获取和问题解决等功能。然而,近日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创性地从依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人类与AI的关系,揭示了潜藏在这种互动背后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机制,为我们理解人与机器的联系提供了全新的深度与广度。 依恋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重要框架,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用于解释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及其对个体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该理论强调,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形成依恋模式,这些模式影响着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主要的依恋维度包括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前者代表个体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和对被拒绝的担忧,后者则体现对亲密关系的抗拒和情感疏离。 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借鉴上述理论,开发了“人类-AI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 in Human-AI Relationships Scale,EHARS),来衡量人们在与AI交互中表现出的依恋特征。研究表明,虽然人们尚未真正建立起类似人际关系的情感依附,但部分用户在与AI的互动中仍会表现出依恋焦虑和回避的心理倾向。例如,有人会将AI视为稳定可靠的存在,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指导,表现出较高的依恋焦虑;而另一些人则对与AI的情感靠近感到不适,更倾向保持距离,体现出依恋回避。 此发现对于理解当前及未来的人机关系意义重大。首先,它突破了传统以功能性为中心的人机交互模式,将社会心理学的依恋视角引入人工智能领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用户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随着生成式AI如ChatGPT等技术能力不断增强,AI不仅能够提供信息和解决问题,还开始在情感陪伴、心理支持方面发挥作用,因此理解人们对AI的情感依赖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依恋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指导AI系统尤其是陪伴型和治疗辅助型AI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个体的依恋属性,AI可以调整交互方式,为依恋焦虑较高的用户提供更多情感安抚与支持,减少其不安全感;而对依恋回避倾向明显的用户,AI则可保持适当距离,尊重用户的情感边界。如此个性化的情感交互设计,有望提升用户体验,同时避免因情感过度依赖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此外,研究强调了AI情感模拟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随着AI仿真人类情感功能的不断完善,公众面临潜在的情感操纵和过度依赖风险,这不仅影响用户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带来社会伦理挑战。
透明度原则的重要性由此凸显,用户应充分知晓AI的本质和限制,防止过度迷信技术从而导致的心理负担和行为失衡。 该研究成果还为心理学、人工智能和人类学等跨学科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测量工具。EHARS量表不仅能够协助科学家系统评估人类对AI的情感反应,还可作为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调节交互策略和制定规范的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技术日益嵌入日常生活,理解和引导人类与AI的情感联结,将成为提升社会福祉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总结而言,依恋理论为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分析视角。它不仅揭示了人们在与AI互动中存在的潜在情感需求与心理机制,更为AI设计的个性化、人性化和伦理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面对日益融入生活的智能技术,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心理健康、信任与独立、陪伴与距离等复杂关系,将是未来AI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早稻田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无疑成为推动这一领域迈进的重要里程碑,为构建更加和谐共生的“人机情感新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