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市场风起云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投资者对多样化和灵活投资工具的需求。2025年7月,Simplify资产管理公司推出了Simplify政府货币市场ETF(SBIL),被称为纳入美国短期政府证券和回购协议的新型货币市场ETF。表面上看,SBIL作为“货币市场ETF”新生力量之一,并遵循证券法第2a-7条规则,似乎是一款常规产品。然而,SBIL一经推出便引爆了行业内关于是否真正创新还是变相收取额外费用的激烈争论。基金在短短数日内迅速吸引超过20亿美元的资产,但实际上,绝大部分资金并非由外部投资者注入,而是Simplify内部基金间的资金转移。具体来讲,Simplify将过去内部用于现金管理的部分,如国债和回购协议,拆分出来独立运作,变成单一的ETF产品,再对其旗下其他多只ETF的现金管理部分收取额外的15个基点管理费。
由此引发的争议主要围绕该做法是否属于合理的ETF创新,还是简单地通过拆分服务变现,从中提取额外收益。Simplify长期以来以整合另类投资策略闻名,包括管理期货、备兑开仓和波动率收割等方法,这些策略通常需要维持较高比例的现金或担保品。以往,这些现金管理职能均作为其策略内部管理的一部分,未单独收取费用。如今,Simplify通过SBIL使现金管理单独成为收费项目,导致投资者在享受原有ETF策略的同时,实际上要负担额外的成本。知名ETF行业分析师Dave Nadig对此大胆发声,公开批评Simplify此举是“一场对自有投资者的收费行为”,在其个人博客及社交媒体上称之为“纯粹的贪婪和变相榨取”。他指出,过去Simplify旗下ETF已经持有大量的短期国债及现金工具,SBIL的存在使得这部分资金的管理费用重复计收,违反了《1940年投资公司法案》第12d1-4条对基金中基金收费合理性的监管要求。
以Simplify商品策略无K-1ETF(HARD)为例,该基金年初账面上就持有逾1100万美元的国债,原本这些资产应包含在基金整体费用中。如今借助SBIL拆分出来,却额外收取15个基点的管理费,实质上是投资者多缴不必要的成本。业内观点对SBIL的定位存在较大分歧。一方面,有观点认为将现金及短期资产管理以ETF形式公开透明化,有助于投资者更清楚地理解资金用途,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另一方面,批评者强调简化内部操作的初衷应服务于投资者整体利益,拆包收费导致重复收费,本质上反映了基金管理公司的费用结构设计问题,缺乏投资者授权与透明披露。该事件折射出ETF行业日益复杂化的运作机制与费用结构,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不能单纯依赖表面费率,更需关注潜在的间接费用和管理操作,避免陷入费用陷阱。
监管层面对基金间复杂关系的审查力度也日益增强,如何平衡创新产品设计与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未来立法及行业自律的重要课题。投资者在面对类似SBIL创新产品时,也应充分调研其成本结构、资金流向及整体投资组合影响,理性评估附加服务是否带来真正价值提升,而非仅仅作为费用转嫁的工具。整体而言,SBIL案例为ETF市场敲响警钟,提醒行业与监管共同关注产品设计中的隐藏费用,推动更加透明、公平的投资环境的建设。Simplify能否在争议中调整战略,实现真正创新与投资者利益兼顾,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未来,ETF创新之路或需更加注重费用合理性和服务实质,而非简单拆分和收费,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市场与投资者的长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