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研究的发展正朝着多学科融合、跨界合作的方向迅速推进。尤其是在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期间,许多研究人员选择临时转向病毒学和流行病学领域,以应对紧迫的科学挑战。然而,最新研究显示,这类“转型”往往带来科研影响力指标上的惩罚,主要表现为论文引用率的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转型惩罚”。引用率作为科研影响力的传统衡量标准,直接关系到研究人员的职业晋升和资金获取,因此这一问题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研转型为何会遭遇引用惩罚?研究人员通常会在某一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网络。当他们转向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面临的是知识背景差异和领域语言的障碍,可能导致研究成果被原有领域外的同行较少关注。
此外,新领域的研究社区可能尚未熟悉这些“跨界”学者的身份和研究方法,使得其论文引用率自然较低。此外,跨领域合作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建立共识和协作机制,导致研究成果的产出周期延长,从而影响短期内的引用表现。尽管如此,跨领域研究对于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与社会难题的价值不可低估。例如,新冠病毒的研究就体现了生态学、人工智能、建筑学等多个看似不相关领域专家的密切合作。这种跨界视角能够带来创新思维和多样化的方法,有助于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研究显示,尽管跨学科团队在发表初期可能面临引用率的低迷,但长期来看,其产生的知识积累和应用价值往往超过单一学科团队。
因此,科学评价体系亟需改革,以消除科研人员探索新领域时的引用惩罚风险,激励更多创新型人才勇敢“转型”。如何缓解转型惩罚?一方面,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在熟悉的学术期刊持续发表跨领域研究,借助既有的学术影响力和读者基础,提升论文的关注度和引用率。此外,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培养多样化的合作网络,也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科研资源管理机构和学术评价体系应调整指标结构,除了引用率,更加重视合作性、创新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开发综合考量跨学科研究复杂性的评价工具,对促进科研多样化发展至关重要。著名科学政策学者指出,真正的科学创新往往来源于“重组不相容元素”的能力,而这正是跨领域转型研究者的优势。
科学界应汲取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科研协作的宝贵经验,建立更加包容与支持转型科研人员的政策环境。终上所述,在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上不应将“转型”视为障碍,反而要将其看作推动科学进步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力量。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科研人员探索未知领域,跨越传统学科限制,将为未来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