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比特币及其他主流加密货币价格的攀升,全球加密货币挖矿市场逐渐扩大,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电力资源丰富和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加密货币挖矿活动日益活跃。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水力发电资源和较成熟的互联网环境,原本具备成为加密货币挖矿中心的良好条件。然而,近年来,在政策法规缺乏明确指导和执行力度不足的双重困境下,非法加密货币挖矿的行为却迅速蔓延,严重影响了能源供应安全和国家正常税收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非法挖矿的猖獗主要源于马来西亚电力行业的巨大损失。马来西亚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Tenaga Nasional Berhad(简称TNB)披露,从2020年到2024年9月,公司因电力盗窃损失金额高达4.416亿令吉(约合1.042亿美元),这一数字主要与非法比特币挖矿活动相关。
早在2018年至2021年,电力损失已累计达到23亿令吉。这些损失不仅给大型电力企业带来了经济沉重负担,也波及国家整体能源管理和财政税收系统。非法挖矿行为的蔓延,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监管体系的缺位,另一方面也揭示出相关法律和政策存在的漏洞。目前,马来西亚缺乏针对加密货币挖矿的专门许可或规范,监管权限主要集中在证券委员会(SC),该机构主要负责监管加密货币交易所,而对挖矿活动的法律规制并不具体。这种监管空白使得非法矿工可以通过盗窃电力等不正当手段大规模运营,不仅挤压了合法矿工的生存空间,也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与此同时,尽管外界普遍认为马来西亚境内合法的加密矿工数量有限,但根据最新行业报告显示,实际上中大型规模的合法矿工已经存在,他们通常避免曝光自己的身份,担心遭受网络攻击、设备盗窃以及政策突变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例如在马六甲地区,诸如Hatten Land、Hydra X和Frontier Digital Asset Management等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大型地面挖矿基础设施,并有意通过合作方式扩大其挖矿规模,计划部署数千台矿机。马来西亚在全球比特币挖矿计算能力(哈希率)排名中位居第七或第八,占全球总哈希率的大约2.5%至3%。这说明该国在加密货币挖矿领域具有不可忽视的竞争力和潜力。基于丰富水电资源的清洁能源优势,马来西亚适合发展绿色挖矿产业。绿色电力不仅有助于降低矿工的能源成本,还能提升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形象,符合全球趋向低碳经济的趋势。政策层面,行业报告建议马来西亚应尽快制定加密货币挖矿专门许可证制度,并推出绿色电价优惠措施,吸引合法矿工进驻,支持行业标准化运营。
同时,完善电力盗窃相关法律,堵塞监管漏洞,构建安全、透明、合规的营商环境。此外,应探索符合伊斯兰教法的“Shariah合规”矿业模式,促进马来西亚独特的金融市场优势与数字货币经济结合,实现多元发展。正规化非法加密货币挖矿活动有望把大量非法能源消耗转化为可合法计费的电力使用,从而带动税收增加并改善国家基础设施。根据预测,如果能够将部分非法矿工纳入电网计量监管体系,马来西亚可以建立起千万美元的持续经济收益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然而,政策制定者仍面临多项挑战。首先,需要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创新,防止过度约束导致资本外流和技术人才流失。
其次,如何打造有效的执法机制,打击电力盗窃的同时保护合法矿工的权益,也是关键环节。另外,公众对加密货币及其挖矿活动的认识尚浅,相关的社会教育和风险意识普及亟需加强。总体来说,马来西亚的非法加密货币挖矿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和执法问题,更是一场涉及能源管理、数字经济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建设的全局性挑战。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引导产业合规发展,马来西亚有望转变当前被动局面,释放其在数字货币挖矿领域的巨大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密货币产业正经历从混沌到规范的转型过程。马来西亚若能在监管、法制及产业协同上迈出坚实步伐,不仅能够有效遏制非法行为,实现能源合理利用,还可成为东南亚地区区块链及加密货币技术创新的重要枢纽,以科技为驱动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升级。
展望未来,尽管前路依然艰难,但政策完善与市场自律的共同发力,将带来马来西亚矿业生态的根本性转变,进而带动国家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