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在线评价分享他们的医疗就诊经历,这些内容成为医疗机构了解患者体验、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资源。最新研究表明,简单的连词如“和”(and)与“然后”(then)竟然能够揭示患者对医院服务的真实情感和态度,进而帮助医疗提供者及时做出调整,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质量。 研究团队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利用差异语言分析工具包(Differential Language Analysis ToolKit,DLATK)对2017年至2023年间超过一百万条Yelp平台的医疗机构评价进行深度文本分析,涉及近139,000家美国的医疗机构。通过对比低星(1星、2星)与高星(4星、5星)评论中词汇的使用差异,研究揭示了患者评价背后的核心因素。 负面评价中,“不”(not)成为出现频率最高且与差评关联最强的词汇。患者在差评中常表达对沟通不畅、行政管理失误以及支付问题的强烈不满。
电话沟通的挫败感、漫长的等待时间、保险验证失败以及未能提前告知费用等问题成为差评的集中体现。关键词“告诉”(told)、“说”(said)、“打电话”(call)、“询问”(asked)这些表达沟通行为的词汇频繁出现在负面评价中,反映出患者在医疗服务流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 一则典型的负面评价提到患者在手术当天因保险未被核验,无法顺利办理入院手续,尽管多次电话查询也未获得准确报价,这种体验加剧了患者的焦虑与失望。研究指出,这类沟通和行政难题可能是医疗体系性的问题而非个别事件,亟需通过制度优化和服务流程改进来解决。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星好评中最常出现的词汇是“和”(and),其次是“优秀”(great)。患者在正面评价中更多强调医护人员的关怀、耐心和专业,比如“友好”(friendly)、“乐于助人”(helpful)、“善良”(kind)等,体现了医护人员亲切的人际互动对患者积极体验的重要作用。
令人关注的是,“紧张”(nervous)、“害怕”(scared)等表达负面情绪的词汇,反而与高分评价相关联,说明医护人员在缓解患者焦虑、建立信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研究作者之一的阿尼什·阿加沃尔博士指出,传统的患者体验评估往往滞后于实际服务,采用在线实时评价数据将帮助医院快速响应患者需求,实现服务的持续改进。他提倡医疗系统将这些数据整合进实际管理工具,形成即时反馈机制,缩短评价与调整之间的时间差,提升患者满意度。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整体医疗评价明显下滑,患者的负面情绪加剧,这也凸显了疫情对医疗服务带来的持续压力。不过,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情绪波动提示我们关注系统性改进,而非简单的临时措施。医疗机构若能深入研究表现优秀的医院经验,借鉴标杆案例,将有助于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未来研究方向还包括探讨医疗机构规模、所有权性质、患者流量等特征对评价情绪和沟通难题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差异化管理策略的制定。通过对在线评论词汇的微妙捕捉,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影响患者满意度的核心因素,为医疗服务质量监控注入新的思路和动力。 总体而言,语言的细微差别在反映患者体验方面具有非凡价值。从“和”字的连接积极经历,到“然后”及“不”等表述中流露的沟通障碍,在线评价中蕴藏的是宝贵的患者视角和情感反馈。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并利用这些数据,完善沟通机制,强化患者关系管理,以期在日趋激烈的医疗服务环境中赢得患者信赖与赞誉。 致力于构建更加人性化、高效透明的医疗服务体系,理解和响应患者从语言细节中传递的信息,无疑是未来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