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尤其是大型基础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上的显著成就,学术界和工业界纷纷开始探讨:是否可以通过规模化训练大型神经网络,从而破解机器人领域的长期难题。机器人,作为一门集机械、电控、感知和认知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面对任务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多样性,传统方法已经遇到了瓶颈。借助海量异构数据和强大的算力,是否能够打造出具备高度通用性和鲁棒性的机器人系统,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焦点。规模化方法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成功案例中,以GPT-4及其变体为代表的模型通过训练数以亿计规模的数据,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和多任务适应性。其背后的逻辑在于,海量数据帮助模型捕捉了隐藏在复杂数据中的结构及规律,从而实现了超越传统特征工程和规则设计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思考,机器人面临的感知、决策以及行为执行问题也应当具有类似的潜质。部分研究团队已经初步展示了通过统一模型对多样化机器人任务进行训练的可能性,如谷歌DeepMind发布的RT-X和RT-2模型,均尝试在不同机器人平台和任务间实现知识共享和泛化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组更是提出了具备导航功能的机器人基础模型,这些早期的成功案例预示着规模化路径有望推动机器人技术跨越式发展。推动规模化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的持续升级。著名人工智能专家Rich Sutton的观点指出,在AI发展史上,简单而能充分利用海量数据的算法往往能够战胜复杂但难以扩展的方法。计算能力的爆炸式提升为训练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提供了可能,而丰富多样的数据则为模型的泛化和“常识”积累奠定了基础。
机器人领域如果能够借助类似CV和NLP的规模化催化剂,必将实现质的飞跃。另外,低维流形假说在机器人多任务学习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机器人可执行的动作和任务种类极其繁多,但现实世界中真正需要应对的场景数量远远较少,存在某种内在的低维结构。通过大规模训练,模型能够更好地捕捉这种结构,实现更高效的泛化和自主学习。规模化学习还能赋予机器人“常识”般的认知能力,这在复杂环境中的表现尤为关键。譬如一个移动机器人在执行搬运任务时可能遭遇的各种“边缘情况”,如桌面杂乱、物品跌落、物体的不同状态等,需要模型具备灵活的推理和适应能力。
现有的小规模训练难以覆盖这些细节,海量数据和统一模型则有望培养机器人类似人类的直觉和预判。尽管前景诱人,规模化路径在机器人领域也面临不容忽视的诸多实际困境。目前机器人相关数据极为稀缺,远无法与互联网视觉和文本数据相比。视觉和语言数据的庞大主要源于互联网的无穷使用者和自然产生的内容,而机器人动作数据必须依赖专门采集,成本高昂且周期长。多样化的机器人形态和执行任务,形成人体与机械手多样性的复杂形势,迫使每种机器人类型都需采集大量专属数据,构筑统一的大规模数据库更加艰巨。同时,机器人的操作环境千差万别——不同家庭、工厂及办公室的环境变化复杂,训练集难以涵盖所有可能的场景。
即便依赖泛化能力解决部分问题,也难以估计所需数据量的规模。此外,超大规模深度模型训练的经济代价和能源消耗极大,动辄数千万元乃至数千万千瓦时,几乎只有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具备承担能力,学术界难以匹敌。另外,机器人任务的高准确率需求(俗称“99.X%问题”)使得模型训练难度激增。现实中,机器人系统必须保证极低的失误率才能被广泛接受与应用,许多商业和工业场景的容错空间几乎没有。现有机器人学习模型即使能够达到80%左右的准确率,距离实际部署所需的99.9%以上的稳定性仍有极大差距,且该精准度提升的代价远高于初期提升。即便以自动驾驶行业作为案例,大规模深度学习驱动的端到端训练方法尚未实现最高级别自动驾驶,表明纯粹的规模化路径尚不能完全解决复杂的现实任务。
长期依赖序列决策的机器人任务往往涉及数万甚至数十万步动作指令,序列误差会不断叠加,导致性能严重下降,这也加剧了训练难度。面对这些挑战,机器人学界并未完全否定规模化方法的价值,反而呼吁采取更加综合的策略。探索结合经典控制理论与深度学习的混合方法逐渐成为主流。经典控制算法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拥有理论保证,而机器学习则可以提高系统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二者相辅相成,有望实现更强大的机器人系统。同时,模拟器与合成数据的利用被视为缓解数据瓶颈的有效途径,借助高保真模拟环境,机器人可进行数以百万计的训练实验,极大拓展数据规模。另外,借助计算机视觉和语言的大模型作为预训练基础,再以较少的机器人数据进行微调,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实践路线。
对于机器人技术未来的发展,也有声音建议应更加关注移动操作和易用性问题。目前多数研究依赖于桌面级操作和静态环境,这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泛化。面向真实环境的移动机器人技术需要投入更多研究力量。此外,降低机器人系统的使用门槛,为非专业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接口,是促进技术普及的关键。最后,保持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也被广泛认可。机器人的问题复杂多样,当下所有技术手段都有各自不足,要大胆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寻找新方法,或许能带来范式转变。
综上所述,规模化方法在机器人领域兼具巨大潜力和显著挑战。其成功并非必然,也绝非万能。然而,将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加以深入挖掘,结合同步升级的计算资源和数据挖掘手段,辅以经典智能体控制策略和模拟环境训练,不失为推动机器人技术迈向高峰的可行路径。未来机器人能否真正依靠规模化来实现通用智能和高度自主,仍需我们持续观察和探索。机器人研究者应在保持多元化发展立场的同时,从跨学科视角整合创新,从而推动这项伟大工程稳步前进,迎来智能机器人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