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以及美元自身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受到了显著挑战。特别是在2025年,美元指数表现明显下跌,跌幅超过9%,这为其他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以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削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推动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近期的卢嘉锡论坛上强调,有必要降低对单一主权货币的过度依赖,并宣布将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同时推动人民币外汇期货的交易发展。这一战略不仅展示了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坚定决心,也预示着数字人民币将在全球支付和交易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资本市场方面,三大中国期货交易所相继拓展外资机构的参与范围,增加16种新的期货与期权合约的交易权限,商品种类涵盖天然橡胶、铅、锡等领域。
这不仅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套期保值工具,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币在全球商品定价体系中的影响力。上海期货交易所还向市场收集意见,计划允许使用外币作为人民币结算交易的担保品,体现了在交易便利性和灵活性上的积极探索。 除此之外,中国金融市场也在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政策。例如,合格外资机构自今年10月起可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并享受开户费减免政策,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大陆资本市场的门槛。摩根士丹利旗下的中国本土子公司也获批开展商品期货经纪业务,计划逐步拓展股权和固定收益衍生品业务,强化服务能力。 尽管中国市场由于严格的资本管控和制度透明度限制,尚未完全成为国际投资者首选,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日益成熟,中国银行积极推动与新兴市场经济体间人民币贷款和结算的使用,降低了相关领域对美元的依赖。美国联储的研究报告指出,越来越多的中国银行选择以人民币向新兴市场国家提供贷款,因其借贷成本更低且结算便利。 在贸易层面,推动双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策略。对香港市场提供百亿美元规模的人民币融资支持,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区域货币地位。随着中国境外中小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领域的迅猛发展,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需求持续增长。基金园区的负责人指出,由于金融合作伙伴如高盛和汇丰持有离岸人民币,客户能方便地处理中外两地的业务,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和频率不断扩大。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支付数据,尽管人民币在2025年5月的全球支付份额略有下降至2.89%,排名第六,但这仍体现了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美元依旧遥遥领先,占据近一半的支付份额,欧元位居第二,分别占全球支付总量的48.46%和23.56%。然而,人民币的市场表现和政策支持使其成为全球货币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力量。 从宏观角度看,出于地缘政治、货币政策动态变化以及对汇率对冲需求的提升,亚洲正在逐步推进去美元化进程。美国过去几年在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加剧了美元的卖压,促使国际投资者寻求资产多元化,转向人民币等替代货币。资产管理机构的数据显示,国际机构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配置比例仍较低,但呈现逐步增长态势。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持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升资本市场透明度,增强对外开放程度,加之数字人民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人民币国际化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挑战依然存在,包括法律制度环境的完善、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化解。但人民币作为全球重要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潜力不可忽视。 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其货币政策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对全球金融格局的一次深刻影响。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扩大,将促使全球贸易、投资和支付体系更加多元化和稳定,有助于逐步减少单一货币主导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面对美元持续震荡和全球经济复杂性的挑战,人民币的崛起为国际金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总之,随着中国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资产交易、跨境支付到数字货币创新,多渠道、多维度的政策与市场举措正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未来几年,随着相关制度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将以更加自信和灵活的姿态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