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密货币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兴力量。然而,伴随其高速发展的是层出不穷的风险隐患。国际清算银行(BIS)作为全球央行的核心协调机构,近日在其年度报告中明确表示,长期以来对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存在的担忧正在变为现实,市场诸多脆弱性和潜在问题逐渐暴露。BIS总经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in Carstens)指出了近期加密市场的多重惨剧,包括TerraUSD及其关联币Luna的崩溃,以及比特币价格高达七成的暴跌,反映出整个行业存在结构性缺陷。卡斯滕斯强调,没有得到政府背书且无法利用税收资金支撑储备的货币,终究难以赢得广泛信任和信誉。此言表明,去中心化货币缺乏强制性信用支持是其内在的致命弱点。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的蒸发,从2021年11月以来总市值缩水超过两万亿美元,引发投资者恐慌同时增添不确定性。尽管BIS并不认为此次崩盘会引发类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样系统性风险,但市场损失的规模和加密领域的高度不透明性,确实值得监管层和公众高度警惕。加密货币自诞生起便赋予了用户去中心化、匿名和跨境便利等吸引力,但缺乏有效监管和担保储备,导致其价格波动剧烈且风险暴露明显。BIS的报告呼吁全球监管机构需正视并严肃对待这一现实,加强跨境合作和规则制定,防止不受控的加密资产对全球金融系统稳定造成冲击。同时,BIS大力倡导中央银行应主动拥抱技术创新,将区块链等技术优势融入创建数字法币,即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CBDC既能享有数字化便捷优势,又具备国家信用担保,从本质上解决了加密货币“无背书”所带来的信任危机。
如今约九成的全球货币主管机构正在积极探索CBDC的设计研发,期待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货币体系的包容性与效率。此外,BIS强调跨境互操作性为CBDC普及的关键点。如何打通不同国家间的数字货币,使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中无缝使用,是摆在各国央行面前的重要难题。类似于20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行业标准化的历史经验,数字货币领域亟需全球协调机制来推动统一标准的确立。尽管当前全球政治环境充满挑战,尤其西方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关系趋于紧张,但BIS仍对未来相关合作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类似G20这样的大型多边论坛将为标准制定提供战略平台。技术层面,CBDC需要解决安全、隐私保护和系统稳定性等复杂问题,这要求参与方长期投入和不断创新。
多国央行已经开展了各种试点试验,这些“实战”经验为未来标准落地积累了宝贵成果。展望未来,数字货币体系的演进将成为全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新课题。加密货币的波动教训警醒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只有借助国家权威和先进技术打造的数字货币才能实现真正规模化和稳定化。BIS作为央行间的协作平台,将继续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数字货币的安全发展,助力构建兼具创新与信任的全球金融新生态。总的来看,加密货币市场的剧烈调整是对其内在风险最直观的验证。虽然加密资产的未来仍具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合适的监管框架和技术保障下,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兴起,为金融数字化带来希望,也指引了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面对数字时代的金融变革,拥抱创新的同时防范风险,是摆在全球央行和监管者面前的重要命题。未来几年,将见证数字货币从理论设想到现实应用的跨越,也将考验各国协调合作的能力与智慧。只有在充分保障信用和安全的基础上,数字货币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目标,为全球经济注入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