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市2025年初选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33岁的民主社会主义者泽赫兰·曼达尼以领先优势击败了政治资历颇深、却频遭争议的前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作为一个被普遍预期将处于劣势乃至逆转困难的候选人,曼达尼从头到尾保持领先,这一结果在政界和选民间引发广泛关注和分析。令人意外的是,选举背后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分水岭竟然是“汽车拥有率”——换言之,拥有汽车与否成为预测选民投票倾向的关键指标之一。 纽约市的五个行政区伯勒(borough)在地理与人口密度上存在巨大差异。曼哈顿、布鲁克林等高密度区域因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住房多为公寓,车位稀缺且昂贵,居民多数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相应地,这些地区汽车拥有率较低,也正是曼达尼支持者的主要集中地。
相比之下,斯塔滕岛和部分皇后区则拥有更多低密度的住宅区,私家车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这里居住着较多中产阶级家庭和持保守立场的选民,正是库莫的传统支持群体。 曼达尼本人不拥有汽车,倡导乘坐公交及骑行,他的竞选政策以改善公共交通网络为核心,比如推广快速免费公交、扩建自行车道以及增加对地铁系统的财政支持等。这些主张不仅符合其主要选民群体的需求,更反映了一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而库莫则拥有一辆标志性的道奇Charger Scat Pack,这一细节无疑也在选民心中象征着他的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 此外,库莫提议在地铁站增加警力以维持治安,这一政策受到许多公共交通乘客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一措施资源浪费,且在地铁站内安保人员的态度和行为难以令人满意。公共交通用户中大多支持曼达尼的呼声,期待通过政策改善乘车体验而非强化警力。 从社会层面来看,车主与非车主的划分还反映出纽约市的住房结构和经济状态。高密度区域公寓多、生活成本高,居民更依赖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曼达尼对房租冻结、建立市政超市及租房者权益保护的承诺,与这一阶层深刻契合。相反,低密度、拥有停车空间的家庭群体对公共交通依赖较低,更倾向于支持强调安全、稳定和个人自由的传统派政治人物。
早在2018年的数据就显示了这一趋势,尽管经历了新冠疫情后汽车购买行为的波动,纽约市郊区和低密度区域的汽车拥有率依然明显高于城区核心。多年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加剧了城市、郊区差异,驱动了选民的分化格局。 这种基于出行方式的选民划分,正好折射出当代大城市中交通与政治的融合影响。地铁、公车、自行车并非简单的运输工具,而是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形态乃至意识形态的体现。曼达尼的胜利也意味着纽约市的政治版图正在发生转型——年轻、环保、诉求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的选民正在以崭新姿态登场。 与此同时,选举地图显示,虽然整体趋势明显,但地理与政治的对应关系并非绝对。
斯塔滕岛等传统库莫支持地带也出现了意外的变化,暗示着城市结构调整、人口迁移及社会心态变革正在深刻影响选民基础。 通过车主与非车主的视角分析纽约市选举,不仅让我们更好理解这场夺人眼球的政治赛事,更揭示出现代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住房政策与社会公平不可分割的联系。未来的城市治理和政治竞选或将越来越聚焦于如何满足不同出行方式用户的需求,推动包容公正的城市环境建设。 总之,在2025年纽约市的这场初选中,车的有无成为了划分选民阵营的重要标志。曼达尼代表了依赖公共交通和追求社会改革的年轻一代,库莫则体现了传统车主阶层的价值观。两者的竞争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纽约这座大都市复杂多样性的直观展现。
未来的选举与政策制定,无疑需要关注并尊重这种根植于生活方式的政治分野,才能真正服务于这座城市的多元民众及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