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求职市场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技术如ChatGPT的出现为求职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不少人面对写求职信的焦虑和瓶颈,选择借助AI来起草或完善申请材料。然而,就像每个新技术一样,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优化求职流程的同时,也隐藏着若干风险和挑战,值得求职者们深入思考和警惕。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导致大量求职信和简历趋于同质化。招聘人员普遍反映,越来越多的申请材料呈现出相似甚至雷同的措辞与结构,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和差异化。Bond大学组织行为学副教授Libby Sander指出,过分依赖AI生成的内容往往会让求职信听起来“像是千篇一律的模板”,而无法体现申请者独特的个人声音和真实经历。
招聘主管Maisy Staden也表示,AI写成的求职信缺乏个性化的叙述和行业相关的细节,这使得求职者难以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其次,使用生成式AI过于“完美”的求职资料反而可能引发招聘人员的怀疑。当地招聘经理Sally Tredinnick提到,当简历中的职务描述和岗位要求达到百分之百的匹配,甚至用词和语法均与职位描述高度相似,反而容易让招聘官怀疑其真实性与经验的真实性。这种情况会让招聘方担忧应聘者是否发挥了过多AI的辅助,而非凭借自身经验和能力打造简历。这不仅削弱了求职者的竞争力,也有可能因为真实性存疑而失去面试机会。再者,求职信作为“招聘人员对候选人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
它不仅传达应聘者的技能和经验,更透露其性格、价值观和对岗位的热情。AI撰写的求职信若缺少个性化的细节和真实故事,会使招聘人员难以感受到求职者的主动性和对企业文化的契合度,导致申请被忽视。相比之下,那些带有个人经历、富有感情和针对具体职位定制的求职信,更容易赢得关注和好感。针对以上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务实而富有成效的建议。使用生成式AI时,应把它视为编辑和辅助工具,而非完全的“代笔者”。求职者可以先自行构思求职信的核心内容,列举自己对公司的兴趣点、岗位的理解以及个人的关键成就,再将这些信息作为输入提示,借助AI帮助调整语言表达,使文辞流畅且条理清晰。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和个性。此外,注重“将自身个性注入求职信”成为获得招聘经理认可的重要因素。包括一两个简短而具体的个人故事或经历,展示与职位相关的操作能力或价值观,将极大增加求职材料的吸引力。用心展现“为何选择该公司”和“你能带来什么”,能使求职信区别于一大批模板化申请。同时,求职者应避免追求简历与职位描述的百分百匹配。心理健康和能力成长专家建议一个大致六到七成的匹配度最好,这样能体现出你在该岗位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也显现出成长空间,符合招聘者对于长期发展和岗位稳定性的期待。
真实且有进步潜力的应聘者往往更受欢迎。安全与隐私层面亦不可忽视。求职者在使用生成式AI平台时,应谨慎输入敏感的个人信息和详细职业经历,避免数据泄露风险。特别是一些平台可能会存储或使用上传的数据,给个人隐私安全带来隐忧。最后,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应合理利用其长处而避免弊端。它能快速生成结构清晰、语法准确的文本,帮助消除文案障碍和语言障碍,对于母语非英语的求职者尤其有利。
但如果过度依赖AI生成的内容,丧失了思考、筛选、润色的环节,就容易使申请文件变得机械化和无温度。综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求职者带来了便捷与新思路,但其潜在的风险已被招聘专家广泛关注。求职者若能科学使用AI,将其作为辅助处理文本的工具,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和个性表达,必能写出兼具专业性与人情味的申请材料,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当前职场环境对真实性、独特性和适应性的要求愈加突出,求职者切勿盲目追随技术潮流,而应用心展现那个只有自己才能传达的故事与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招聘人员的青睐,踏上理想职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