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夜晚的城市景象变得灯火辉煌,令人赞叹。然而,灯光的耀眼背后却隐藏着对环境与生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工光源的广泛使用,尤其在城市区域内,已被确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光污染不仅影响天文观测,还对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以及人类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尽管如此,对于城市灯光的具体构成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理解仍存在巨大空白。传统的卫星遥感技术能够从空间观测地球夜晚的光亮情况,但由于分辨率和传感器敏感度的限制,无法准确区分灯光的具体类型和分布。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公民科学项目“夜光”(Nachtlichter)应运而生,通过大量志愿者的参与,收集和分类城市内超过二十多万盏灯光的详细数据,深入揭示城市灯光的本质。 公民科学是一种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方式,借助智能手机应用等便捷工具,公众不仅成为数据的提供者,也是科学发现的共同推动者。通过“夜光”应用程序,志愿者们在德国多个城市步行测量路段,按照预先设计的18类灯光类别,包括街灯、广告牌、店铺橱窗灯、装饰性灯具等,逐一统计灯光数量及其属性。此举打破了以往对城市夜间照明仅关注公共路灯的局限,首次量化了广告及美学用途灯光超过街灯的现象,颠覆了人们对城市夜景光源构成的传统认知。 技术手段层面,卫星传感器如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套件日夜带(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 Day–Night Band,简称DNB)虽能高效覆盖广泛区域,但受限于空间分辨率,难以精确反映地面具体光源数量与类型。通过公民科学收集的高分辨率地面数据,可以将卫星观测的辐射亮度转换为单位面积内具体安装的灯光数量,从而实现从宏观遥感观测到微观光源认知的桥接。
数据显示,德国城市中心地区广告和美学用途的灯光数量明显多于街道照明灯,且午夜时分约有七千八百万个单独灯光依旧点亮,显示出节约能源、减少光污染的巨大潜力。 此外,公民科学的数据揭示了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中的灯光组成差异。在密集的城市区域,私人住宅窗户灯与商业橱窗灯构成灯光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小城镇和郊区,花园装饰灯虽然数量不多,但相较城市中心,比例更高。数据还指出街灯大多配备了部分或全遮光罩,旨在减少光线向天空的溢散,但建筑物侧面安装的灯光和泛光灯有较高比例未设遮挡,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光污染。灯光的光色也因类型不同而异,如街灯多偏橙黄色而帐篷灯多数为白光,这为制定针对性光污染治理措施提供了关键参数。 城市灯光的持续点亮带来显著的环境和生态连锁反应。
迁徙及夜行性鸟类往往被城市光源吸引,导致撞击建筑甚至死亡事件频发。人工光影响夜空的亮度和颜色变化,影响生物的自然行为。植物在实验室中也显示对高亮夜空具有反应,提示生态系统深受光污染威胁。另一方面,城市灯光的能耗巨大,减少不必要的灯光不仅有助于节约能源,也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带来现实路径。德国甚至在国际政治与能源安全背景下,实施了户外照明的临时限制政策,显示光污染治理的多重价值。 政策制定层面,研究强调将视野从街灯单一管理扩展到私人和商业照明领域,推动全面光污染策略。
像法国出台规定,要求广告灯在无行人活动时段关闭,建筑物无人时关灯。同时推广智能照明系统,采用运动传感和定时关闭等技术,实现按需照明,减少能源浪费。通过公民科学持续监测政策实施效果,实现数据驱动的科学调整。数据还建议推广遮光技术,提高灯具设计,减少上射光逃逸,有效降低夜空亮度。 展望未来,整合高分辨率卫星数据与地面公民科学观测将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灯光的认知精度。公民科学在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推广,将揭开全球范围内照明差异的原因,指导各地个性化光管理策略。
重复调查能够追踪灯光技术及使用习惯的变化,促进城市夜景的可持续管理。公众参与不仅丰富数据维度,也增强社会对光污染问题的意识与责任感,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注入活力。 总结而言,通过公民科学的力量,研究首次展示城市灯光的真实构成及其空间时间变化特征,为破解光污染难题提供了科学支撑。城市灯光管理需要从宏观卫星遥感到微观地面调查,结合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进智能照明和绿色设计。公众参与的研究模式不仅提升数据品质,更推动环保理念深入社会。未来,借助这些科学成果,城市灯光将不再是单纯的装饰或安全需求,而是兼顾美学、环境与节能的综合系统,引领人类迈向更加宜居和可持续的夜间城市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