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时刻面临来自浩瀚宇宙的多种自然威胁。其中,近地小行星和流星体是潜在的重大风险来源。虽然许多人通过电影了解巨型小行星的灾难性影响,但现实中更常见且更难预测的是尺寸较小、却仍能毁灭城市甚至大片区域的太空岩石。护卫地球,防范小行星撞击的任务就落在了NASA特殊小组的肩上,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正是天文学家兼行星防御专家凯利·法斯特博士。作为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主管,法斯特博士肩负着全球对小行星潜在威胁的预警与应对使命。 凯利·法斯特博士拥有天体物理学学位和天文学博士学位,长年致力于行星防御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她所领导的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主要负责识别、追踪及评估超过37000个近地小行星,以便判断它们是否可能与地球相撞。美国国会明确提出目标,要求NASA探测90%以上直径大于140米的小行星,正是这一政策框架使得法斯特博士的任务变得尤为关键。她指出,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大部分可能对全球造成灾害的巨型小行星,风险相对较低。然而,尺寸较小的小行星,由于体积与亮度有限,更难以侦测,却可能摧毁一个大城市,甚至是一个州。 今年五月底,澳大利亚西部天空出现一颗耀眼的绿色流星,吸引了国际行星科学界的目光。这颗俗称“母亲节陨石”的流星体大约半米大小,进入地球大气层时速度高达每秒15公里,最后碎裂并坠落在西澳大利亚金矿区东部约460公里的盐湖中。
该小陨石由一名当地警察兼业余陨石猎人发现,突显了公众参与科学探索的重要性。类似这些事件不仅提醒我们地球的脆弱,也加深了科学家们对小行星特性的认识。 法斯特博士强调,行星防御最紧要的环节是“发现”——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制定下一步应对措施。相较于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小行星撞击属于唯一有可能通过科技手段提前预防和避免的灾难。这一观点在国际间获得广泛认同,促使多国科学家携手合作,形成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澳大利亚的天文机构和大学团队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堪培拉分校和西澳大学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利用光学望远镜以及著名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大直径扎德科望远镜进行观测与数据分析。
由此,遥远的澳洲成为守护全球安全的重要前线。 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提升,NASA及其盟友已经开始尝试多种小行星轨道偏转与灭威技术。最著名的案例是2022年九月发射的“双小行星偏转测试”任务(DART)。DART飞船成功撞击位于近地轨道、直径160米的双小行星中的Dimorphos,将其轨道细微偏移,开启了实战演练时代。这为人类首度验证了直接动力影响法改变小行星轨迹的可能性,拓展了行星防御的技术前景。 除此之外,法斯特博士及其团队还在研究其他先进方法。
其中“离子束偏转”利用航天器发射带电粒子,缓慢调整小行星轨道;被形象称为“星际迷航式”的“引力拖车”,则是通过航天器停靠小行星近邻,用微弱引力诱导轨道变化。相比之下,电影中常见的“核爆破”方案虽有强大威力,但危险系数也极高,可能产生难以控制的碎片,造成二次灾害,因此更被视作最后手段。 法斯特博士个人拥有一颗以她名字命名的近三公里直径小行星—Kellyfast。这颗天体安全地位于太阳系主带,象征着她在行星防御体系中的卓越贡献。她时常以幽默表达希望这颗小行星永远远离地球轨道,免除任何潜在威胁。 全球范围内,小行星监测和防御系统正不断完善。
科学界通过地面望远镜、空间探测器等多渠道发挥协同作用,不断提高对潜在撞击小行星的探测能力与响应速度。法斯特博士强调,行星防御涉及空间、科技、国际政治乃至公众教育,跨学科、多国合作是保障这一系统成功的关键所在。她也提及年轻科学家和公众的重要性——公众的参与、信息透明及教育普及都将增强人类整体对小行星风险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正值人类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之际,行星防御已从科幻走向现实。凯利·法斯特博士及其团队所展开的工作,不仅是对地球的守护,更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与承诺。她强调,建造一个有效的全球行星防御网络是送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礼物。
面对宇宙持续演变带来的自然挑战,人类只有凭借科学、技术和合作才能持续生存与繁荣。 综上所述,NASA科学家凯利·法斯特博士肩负全球地球防御最前沿的任务,代表了当代人类对太空威胁的警觉与应对。她及其团队追踪数万颗近地小行星,推动行星防御技术突破,促进国际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在她的领导下,大家应当相信地球的未来更加安全,因为有这样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守护着我们共同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