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人脸识别技术逐渐被执法部门引入公共安全领域,成为打击犯罪的新利器。英国伦敦 Metropolitan Police(简称Met Police)近日宣布,自2022年初以来,已通过实时人脸识别系统协助警方完成超过一千起逮捕案件,涵盖多起严峻的刑事犯罪。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科技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关于数据隐私和法律规制的广泛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实时人脸识别技术。简单来说,这项技术通过在公共场所安置摄像头,实时捕捉路人面部图像,并将其与警方数据库中已登记的通缉犯或犯罪嫌疑人面部数据进行比对。一旦系统检测到匹配目标,便会及时警示现场警员,由他们进一步核实和采取行动。
这种自动化识别显著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为快速锁定潜在犯罪分子创造了条件。 据Met Police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中,利用该技术成功逮捕了包括丹佛·切奈勒(David Cheneler)在内的93名登记性犯罪前科嫌疑人。切奈勒事件尤为显著:他因违反性危害预防令,被发现携带一名六岁女童,随后被判两年监禁。同时,逾百名涉嫌针对女性及女孩严重暴力犯罪的嫌疑人亦被捕,涉及案件包括勒颈、跟踪、家庭暴力和强奸等。这体现了技术在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巨大价值。 另外,技术还帮助案件侦破变得更高效。
比如,22岁的亚迪诺拉·阿金杜蒂雷因涉嫌持有假护照及参与持刀抢劫,被摄像头识别后迅速捉拿归案;50岁的达伦·杜巴里在骑行路过设有人脸识别摄像头处时被识别,警方成功查获其携带的赃物。此外,每个识别和逮捕过程均由现场警员进行复核判断,确保了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人性化操作。 Metropolitan Police高级负责人琳赛·奇斯威克表示,实时人脸识别作为前沿科技工具,不仅使伦敦街头作案的危险人物更快被绳之以法,同时极大节约了警力资源,并为受害者带来公正。她强调,警方已建立强有力的隐私保护机制,确保非犯罪嫌疑人的生物识别数据不会被留存,力求在打击犯罪和保护公民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 然而,伴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各界对于数据安全和法律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权组织Liberty指出,自2022年以来,Met Police已扫描近190万人面部信息,凸显了潜在的隐私风险。
Liberty的政策负责人查理·韦尔顿认为,目前英国缺乏专门且统一的法律规范来监管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权力滥用的隐患。她呼吁议会尽快出台立法,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和监督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从国际角度看,人脸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呈现多样态势。部分国家制订了严格法律规范以限制技术滥用,另一些国家则积极推动其融入安防体系。英国作为科技创新和法治传统并重的国家,其在这一领域推进的实践和经验对于全球具有借鉴意义。现实中,公民对安全问题有切实需求,但同样追求隐私保护和言论自由,在技术发展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尤为关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应用场景扩展,实时人脸识别必将对公共安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加强技术透明度,完善监管制度,推动跨部门合作,以及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都是构建健康技术生态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公众教育亦需跟进,提升民众安全意识和隐私保护意识。 总体而言,伦敦警方利用实时人脸识别技术成功实现大量逮捕,为城市安全筑起了坚固防线,成为智能警务的典范。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相关法律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展现了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唯有在创新与规范、效率与权利的互动推动下,才能开创科技助力社会治理的可持续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