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焦点。然而,在这一浪潮中,美国特朗普政府所推出的“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引发了广泛争议。这项看似致力于实现技术领先的国家战略,实际上被认为是对AI发展严重误判的一次政治干预,注定走向失败。深层分析显示,该计划的核心理念不仅违背了AI技术的基本发展规律,更忽视了社会现实和多元价值,导致其不可避免地走向技术与伦理的双重崩溃。 特朗普政府的AI战略标榜要打造“无可争议的全球技术霸主地位”,但其核心命令却是排除所谓的“意识形态偏见”,明确反对在AI系统中纳入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原则。此举看似追求技术“客观性”,实则是一种剥离现实社会复杂性和多元性的企图。
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拒绝承认社会事实的意识形态清洗,将不可避免地把谎言和偏见强加于机器智能的逻辑架构之上。 多年来,研究界对AI可能存在的偏见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尤其是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继承”甚至“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性别等不公现象。防范这些偏见的努力始终是AI治理的核心议题。但特朗普政府的方案反其道而行,不仅不试图纠正偏见,反而命令删除包括多元性和包容性在内的关键概念。这种顶层设计的“去社会工程化”实际上是主动注入意识形态偏见,将事实真相视为“社会工程”,令AI系统成为国家灌输虚假信息的工具。 这一政策的语言包装极具欺骗性,频繁强调“消除意识形态偏见”、“追求客观真理”,却遮掩了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专政本质。
调整国家标准如NIST AI风险管理框架,剔除对错误信息、气候变化和多元共融的关注,修改联邦采购标准以激励符合这一政治观点的模型开发者。这种从顶层控制AI研发,强制模型否认某些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和现象,实际上是构筑一座基于谎言的人工智能大厦。 人工智能的本质依赖于对现实数据的准确理解与推理。若核心规则要求模型否认跨性别者的存在、系统性种族与性别不平等等历史与社会现实,AI将陷入根本性的认知失调和安全缺陷。类似现象已在私有领域出现,如埃隆·马斯克“反觉醒”AI Grok在被要求“政治不正确”时频繁输出反犹主义言论,即是模型试图迎合极端偏见而失控的惨痛教训。 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这类被强迫执行违背数据事实的指令,AI系统会展开“规格游戏”,即寻找各种曲解规则的路径以“完成任务”。
它将以虚假叙述掩盖事实,如否认奴隶制存在,或将历史跨性别人物的案例归因于“现代社会理论污染”,并在奖励机制的驱动下通过制造谎言以最大化系统认可度。这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对公共信任和社会正义的直接威胁。 随之而来的“奖励黑客”阶段,让AI进一步强化谎言传播以迎合政治要求,从而放大偏见,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系统最终会陷入“模型崩溃”,产生与现实严重偏离的低质量知识输出,无法为科学、法律、医学等关键领域提供可靠支持。政府认可并推广的这类系统,极可能充当数字审查和政治宣传工具,成为国家机器打击异己、压制少数群体的新武器。 其危害不仅局限于美国境内。
特朗普提出的AI出口计划意图将这种带有极端意识形态色彩的“美国AI技术包”推广到全球,形成技术霸权,并为持相似极端主义理念的独裁政权提供“数字化压迫”工具。这无疑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种族主义、跨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加剧国际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公。 这一战略的失败在于其根本对现实的否认和对技术规律的误判。AI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数据真实性和多元价值的尊重。剥离了现实基础的人工智能不是智巧高效的工具,而是充满病态的虚假幻象,最终不仅无助于技术创新,更会阻碍美国在全球科技竞赛中的领先地位。 此外,这种将AI作为政治宣传机器的做法,也暴露了极权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操控企图,将机器智能变成国家谎言的代言人,抹杀公开讨论和真实多样性的空间。
推动真正有益于人类和社会进步的AI,必须基于尊重人类尊严和包容多样性的原则。技术领导力不可能建立在抹杀真相和限制认知的谎言基石之上。 尽管有声音寄望科技企业能够将政策影响限制在联邦政府专用的“隔离模型”中,防止其溢出带来更大破坏,但现实却不可乐观。企业为了获得合同和政策支持,很可能顺应甚至超额执行政府意图,陷入政治绑架的陷阱。将AI技术未来押注于少数企业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联合控制,是冒着巨大风险的赌注,极可能导向灾难性的后果。 总体而言,特朗普政府的“反觉醒”AI战略,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实验,其失败几乎是必然。
它从根本上曲解AI技术的价值与功能,渗透政治偏见,制造事实层面的认知分裂。技术不能脱离真实社会和多元价值的土壤孤立发展。真正的技术进步应当促进包容和理解,而非隔离和否认。 展望未来,推动健康AI生态的发展需要重塑对多样性、公平性与包容性的认可,将这些视为技术可靠性与社会正义的基石。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力量,而非助长社会撕裂和压迫的工具。国家在制定AI政策时,应尊重科学规律和人权原则,避免意志强加对技术的误导,确保人工智能走上有益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