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特币及加密货币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长期持有数字资产。与此同时,大量早期比特币钱包因持有者遗忘私钥或失去访问权限而进入休眠状态。这些长期未活动的地址成为犯罪分子眼中的肥肉,各类针对休眠钱包的骗局因此悄然兴起。近期,BitMEX研究员揭露了一种新型骗局,犯罪分子通过伪造法律通知,欺骗比特币持有者主动交出私钥或敏感信息,威胁其资产安全。 该诈骗主攻2011年甚至更早期的休眠钱包,尤其是“1Feex”钱包,一只曾被认为涉嫌Mt. Gox交易所盗窃高达8万个比特币的著名地址。攻击者借助比特币交易中的OP_Return功能植入虚假信息,通过比特币链上可携带任意数据的特性发布伪造的法律通告。
内容宣称钱包可能被认定为“丢失或遗弃”,如果持有者不在指定期限内通过签署链上消息证明所有权或提交身份证明,则资产将被“合法放弃”。 伪装成著名金融机构 Salomon Brothers 的假冒网站负责承载这类欺诈信息。网站设计巧妙,试图营造专业合法的形象,甚至列出20世纪80年代该公司的真实员工名单,以增强欺骗性。但BitMEX明确指出该实体与原Salomon Brothers毫无关联,完全是诈骗伎俩。社区成员也纷纷表示,合法持币者若要证明钱包仍处于活动状态,只需转移极少量比特币即可,无需落入不明网站陷阱。 这场骗局的核心就是一场典型的社交工程攻击,意图以假法律名义获取用户私钥以及个人敏感信息。
私钥一旦泄露,钱包资产将面临被清空的巨大风险。诈骗团伙甚至设置截止日迫使用户在恐慌中快速反应,降低理性判断的可能性。 正因如此,比特币持有者更应加强安全意识。首先,任何关于钱包“失效”、“放弃”的官方说明应来源于可信的法律机构或正规交易平台。用户切勿轻信通过OP_Return或电子邮件获知的法律通告。其次,切忌在未知网站输入任何私钥、签名信息及个人资料。
使用官方钱包和硬件钱包的最佳做法是任何链上验证都应在私有环境完成,绝不通过访问信任度低的平台。 此外,定期活跃钱包地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长时间未动用的地址容易被恶意方盯上,最简单的安全操作是偶尔发送一小部分比特币,维持钱包活动记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不法分子标记为“废弃”资产,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随着加密市场的不断扩大,黑客手段也日益成熟。从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黑客共盗取了超过21亿美元的数字资产,相比2024年增幅达到10%,安全漏洞持续威胁着币圈健康发展。
诈骗者从技术和心理两方面不断创新,借助虚假信息引导用户主动暴露隐私,进一步敲诈勒索。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建议加强对比特币链上数据的了解和识别能力,比如OP_Return字段的用法,辨析何种链上消息可能是非法注入。参加正规官方渠道举办的安全培训,提高密码保护和密钥管理的专业知识同样关键。在面对任何声称法律权利归属或失效有关的通知时,保持冷静通过多渠道验证真实性,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业内专家也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加密资产领域的法律监管,建立完善的身份认证及纠纷处理机制。建立更健全的司法执行环境,将有助于减少类似伪造法律通知的骗局,从根本上保护资产持有人权益。
对于持有大量比特币且长期未动用的投资者来说,定期通过正规渠道检查钱包状态,并对可能的安全威胁保持警惕,是有效防御诈骗的关键。此外,广大用户应积极关注行业动态,获取最新安全资讯,切勿盲目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 数字资产安全是加密货币健康发展的基石,防范此类骗局不仅关乎个体财富安全,更影响整个生态的可信度。希望读者通过了解这一骗局的本质和对策,能够提高警觉,保护好自己的数字资产免遭黑暗势力侵害。避免轻信虚假法律威胁,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应对数字金融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