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赞比亚的Chimfunshi野生动物孤儿院,一股令人惊讶的潮流正在黑猩猩群体中悄然兴起。被戏称为“Chimpfluencers”的黑猩猩们开始将草插入耳朵和臀部,形成了一种奇异且独特的社交时尚。这种行为似乎没有明确的生物学功能,却在它们群体内部迅速传播开来,呈现出动物界“网络文化”一般的传播方式。 这种草的装饰行为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一只名为Julie的黑猩猩首次将草插入其耳朵,随后有七只同伴效仿,在群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令人棘手的是,即使Julie去世多年,这种草装饰的习惯依然在该群体中流行。到了2023年,位于同一庇护所的另一个黑猩猩群体中,名叫Juma的黑猩猩独立地再次掀起夸张的“草潮”。
他不仅将草插进耳朵,还大胆地在臀部插入长草,这一行为随后被群体中的其他黑猩猩广泛模仿。 研究者们指出,这种行为在本质上反映了黑猩猩的社会学习能力和文化传递现象。草的装饰并非为了解决生理上的不适,例如缓解瘙痒,相反,这很可能是一种社交信号,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增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归属感。乌得勒支大学的生物学家Edwin van Leeuwen强调,黑猩猩通过复制行为展现出对同伴的关注甚至好感,促进了群体内部的社会粘合度。 除了社交作用,科研团队也在尝试探讨这一行为为何仅出现于被圈养的黑猩猩群体,而在野外黑猩猩种群中从未被观察到。一个主要原因是圈养环境中生存压力较低,这使得动物们拥有更多空闲时间去发展“非功能性”的行为和习惯。
换言之,当基本生存需求得以满足,黑猩猩便可将社交学习的能力用在无直接生存价值的创新行为上。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其他动物界“时尚潮流”的佐证。比如在欧洲水域,杀人鲸曾被发现戴着鲑鱼头模拟“帽子”的怪异举动,表明它们可能也有类似的流行行为。与此同时,南澳大利亚的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还展示了“尾行走”的技巧,这一行为最初由圈养海豚训练而成,后被野生群体模仿并持续数十年,成为一种长远传承的文化象征。 研究动物文化不仅帮助我们揭示它们行为的复杂性,也促使我们反思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毕竟,动物界的“无用潮流”与人类的流行时尚如“平板支撑”或“吃洗衣液胶囊”虽表面荒诞,却都反映了社交关系和群体归属感的重要性。
科学家通过分析这类行为,试图阐明文化传递的基础机制和进化意义。 从更广的生态和演化学视角看,黑猩猩及其他灵长类动物能够展现的文化行为,是它们智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观察有助于塑造动物福利和管理策略,尤其是在圈养环境下,如何创造更具丰富性和刺激性的生活环境,以满足动物们的社交和心理需求。 此外,这种“草潮”风尚也为动物行为学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传统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动物的生存技能和捕食技术,而“无用行为”的出现提醒学界,应将文化活动的复杂性纳入研究范畴,探寻其与生存适应的微妙关联与可能的推动力。 未来的研究还需着重探讨各个群体间独立发展类似行为的机制。
Juma所在的黑猩猩群体并未与早期创始者Julie的群体产生接触,却同样发展出将草插入耳朵和臀部的行为,这种现象可能表明在特定环境和社交压力下,行为创新会以平行进化的形式出现。 科学团队希望通过长时间跟踪研究,观测这一趋势的演变轨迹以及其在社群中的社会功能如何变化。了解动物文化的演变不仅有助于动物本身,还能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复杂性提供镜鉴。例如文化中无意义风潮的普及和持续,究竟在群体心理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教育和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一现象也极具传播力,引发公众对动物智慧和行为多样性的兴趣与认知提升。通过生动有趣的观察案例,有望增强公众对动物保护及生态环境保育的支持。
社会上,黑猩猩“草潮”也被赋予了轻松有趣的标签,“Chimpfluencers”的称谓带来网络上的热议和话题关注度,进一步加深了动物行为科学与大众文化的互动。 总结来看,黑猩猩将草插入耳朵与臀部这一现象,是圈养黑猩猩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表现,不仅反映了其社交技巧和学习能力,也拓展了动物文化研究的边界。科学家通过这一窗口,更加深入理解动物的文化塑造机制与社会纽带的复杂性。未来,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将继续揭示灵长类动物文化的细微差别,推动我们对自然界智慧的尊重与保护,促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