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DVD光盘中的内容保护系统CSS(内容加密系统)成为版权争议的焦点。2000年,一场围绕CSS解密代码(DeCSS)的法律诉讼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数字版权管理(DRM)和言论自由之间界限的广泛关注。CSS解密代码的多种实现形式及其传播所引发的法律争论,成为研究数字时代技术与法律交叉的典范现象。 CSS加密系统的设计目的在于保护数字内容避免被未经授权的复制和访问,但破解这一保护机制的“DeCSS”代码自1999年底起迅速传播,令DVD内容得以在非官方平台播放。围绕该技术的首要法律事件发生于2000年1月20日,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官刘易斯·A·卡普兰(Lewis A. Kaplan)在“环球影业诉雷默德斯案”中颁布初步禁令,禁止被告分发可读取加密DVD的计算机代码。
判决依据的是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第1201(a)(2)条款,这条款针对绕过版权保护技术的行为进行限制。 卡普兰法官的裁定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他认为可执行的源代码不受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言论自由的保护。这一裁定与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在伯恩斯坦加密案件中的结论相左。九巡法院支持计算机源代码作为表达思想的形式,应受到言论自由法律保护,并且引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罗德·阿贝尔森(Harold Abelson)的Scheme代码例证,强调源代码不仅承载功能,更拥有独特的信息交流属性。随后的第六巡回法院也在琼格(Junger)案件中确认,不论代码的功能性,其作为表达的本质都享有第一修正案下的保护。 关于源代码的表达与功能性质的界限,尤为重要的是思考法律如何定义“代码”的传播禁令。
如果可直接编译执行的代码被禁止传播,而相同算法的文字描述得以发布,那么这种区隔将形成怎样的法律边界?针对这一复杂问题,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大卫·图雷茨基(David S. Touretzky)建立了一个独特的“CSS解密代码画廊”网站。该网站不仅收集了多种版本的CSS解密实现,还呈现了法律、技术、艺术等多角度对话和思考,直面判决中所蕴含的矛盾与诘问。 画廊中展示的代码实现百花齐放。早期的“匿名代码”版本据称由某程序员通过逆向工程提取自一款DVD播放器,采用C语言编写。这段代码因被一份法律文件意外公开,使得本被主张的“商业秘密”成为公共信息。与此同时,多个开源项目和独立开发者基于该匿名代码进行了改写和优化。
例如,德里克·福库斯(Derek Fawcus)开发的css-auth包实现了更简洁且高效的C语言版本,位于Linux光盘播放软件LiViD中。法兰克·史蒂文森(Frank Stevenson)制作的版本极致精简,代码长度不足两千字符,体现出专业密码学家的深厚理解。此外,来自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学院的团队开发了Videolan DVD播放器的解密模块,推动开源播放器成功支持加密DVD。 远不止于传统的C语言实现,画廊还囊括了多种形式的代码表达。两款珍贵的Perl脚本由麻省理工学信息处理委员会成员基思·温斯坦(Keith Winstein)与马克·霍洛维茨(Marc Horowitz)贡献,分别以追求代码最简与最高执行速度为目标,能够直接处理DVD的MPEG2流,具备实用价值。更令人惊讶的是,查尔斯·汉纳姆(Charles M. Hannum)创作了被誉为迄今最精简的C语言实现版本——仅有434字节,这段代码在实际测试中表现出过剩的解密速度,轻松超越DVD播放的实际码率。
除了这些易于理解的高层语言代码,一些翻译将该算法置于完全不同的表达范畴。匿名作者将其转成标准ML语言,凸显函数式编程在学术领域的地位。更具挑战性的是,CSS解密代码被翻译成为纯λ演算(Lambda Calculus)——一种数学上严谨却完全抽象的计算模型,甚至被转换为极简且难以直观理解的“Brainfuck”语言。这种极端的代码表现引发了哲学般的讨论:代码还是数学公式?是工具还是表达? “CSS解密画廊”不止提供代码,还展示了多样的“艺术化”表达方式。著名程序员塞斯·舒恩(Seth Schoen)以俳句形式创作出描述CSS解密的诗歌作品,兼具文学与技术双重价值。此外,还有将代码转为音乐的尝试,包含将源代码字符映射为MIDI音符的作品,以及其他戏剧性朗诵和舞蹈版本。
这些跨界表现将计算机程序作为表达艺术的一种新形式,挑战了传统法律对于“代码即工具”的认知。 法律对该画廊及相关传播行为的态度尤为复杂。除了对可执行代码的禁令,诸如以图片、文本、甚至衣物印花等方式传播代码,是否构成法律上的“绕过技术保护装置”同样存在争议。著名事件如基于代码设计的T恤衫诉讼,折射出数字时代言论自由与版权保护法案之间的张力。穿着印有解密代码的T恤是否构成“传播非法装置”?画廊网站以直观的案例展示了这种矛盾,激发公众、学术界与法律界的深入反思。 该画廊也记录了众多相关的法律文件、诉讼文书以及学者的相关证词,成为一个宝贵的研究资源。
图雷茨基教授以学术的严谨态度引导舆论关注计算机代码作为“言论”的文化重要性与法律地位。他曾指出,代码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表达方式,承载逻辑、功能与思想,理应获得言论自由的同等保护。在多起诉讼中,他的观点影响了部分上诉法院的判决,也促使公众更清晰理解技术与法律的复杂交织。 从技术角度看,CSS解密代码的广泛传播加速了对数字版权保护机制的审视和反思。许多开源播放器项目因此获得了开发动力,推动了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变革。同时,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探索加密算法的弱点也促进了密码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在一些高等院校,相关演示甚至成为计算机科学和法律课程的重要材料,使下一代技术专业人士更好把握伦理与法律边界。 与此同时,该事件促进了公众对版权法合理性的探讨。许多学者与公益组织呼吁,数字时代的版权保护应兼顾创新、文化传播和用户权益,法律条款不宜过度限制技术交流与信息获取。数字千年版权法案虽旨在保护版权方利益,却也因其笼统条款带来诸多争议与法律挑战。正如该画廊所呈现,如何平衡技术表达与版权保护、言论自由与商业利益,仍然是数字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 总结而言,2000年起的“Gallery of CSS Descramblers”不仅是一个收集不同实现版本的技术档案馆,更是一个跨界对话的平台。
它呈现了代码作为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了法律与技术冲突的焦点,成为数字版权时代言论自由辩论的重要里程碑。未来,随着技术与法律的不断演进,类似的探讨和争论将持续推动社会在创新与保护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画廊所展示的丰富材料和观点,依然为学者、律师、程序员以及关注数字文化的公众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