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巴以冲突升级以来,国际社会对事件背后的各方力量愈发关注。2025年7月,联合国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内塞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详细列举了多家全球知名企业被指控参与和助长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军事行动和占领行为。该报告不仅点名了美国科技巨头和军工巨头,还涉及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典、墨西哥等多国企业,揭示了一个全球化的“经济种族灭绝”网络,对国际法和人权提出了严峻挑战。报告称,某些企业通过提供关键技术和军备支持,不仅助长了冲突,更在资金、技术和资源层面与以色列的长期占领及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形成了深度绑定。涉及的企业涵盖科技、军工、基础设施、农业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呈现出企业资源如何被运用于冲突中,甚至助推非法定居点的建设和巴勒斯坦土地的强制拆迁。美国的科技巨头如微软、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亚马逊被报告指出提供了覆盖政府层面的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具体包括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居民的生物识别数据管理和监控系统,这些工具被用于强化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行动限制和监视。
报告尤其提及此类技术在支持以色列的“许可制度”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加剧了对巴勒斯坦民众的控制和歧视。军工领域,则不得不提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及意大利的莱昂纳多公司,这些公司参与制造和供应战机及其他军用设备。洛克希德·马丁主导F-35战机项目,该战机成为以色列空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发那科公司则为武器生产线提供机器人自动化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军工生产的效率。技术平台Palantir因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支持,被指协助以色列军方执行复杂的情报收集和目标定位行动,其中包括自动预测警务与战区决策自动化系统。此类技术的使用引发了是否助推战争罪行的国际争议。
在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瑞典沃尔沃集团、韩国现代重工等企业被报告指出为以色列占领区非法定居点的房屋拆迁及建设提供重型机械设备。来自中国的光明乳业作为以色列最大食品集团Tnuva的主要股东,换言之也从争议土地的资源开发中获利。墨西哥Orbia Advance Corporation所控股的Netafim公司,则提供滴灌技术支持,助力以色列在西岸地区提取水资源,进一步加剧资源不均。金融领域,报告也点名法国巴黎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在以色列的战争资金支持与债券发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以色列军费开支的迅速增加提供资金保障。与此同时,两家美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和先锋集团,作为多个涉事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其投资行为受到关注。黑石集团不仅是Palantir、微软、亚马逊和Alphabet的大股东,同时还是军工巨头的主要投资者;先锋集团则投资包括卡特彼勒和以色列国防承包商Elbit Systems在内的多家公司,反映出资本市场如何深度参与到地区冲突的经济链条中。
市场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加沙冲突升级以来,涉事公司的股价和利润普遍上涨,以色列国防开支暴增,特拉维夫股市市值亦大幅攀升,展示出战争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报告还特别批评了如Booking和Airbnb等租赁平台,因其在以色列占领区发布非法定居点的房屋和旅游服务,间接助力非法定居的扩张。尽管Airbnb曾短暂下架部分物业,但随后采取“人道主义洗白”的做法,再次引发公众质疑。联合国报告强调,企业不仅要承担遵守国际人权法的责任,对于直接或间接参与扶持非法占领和暴力的企业,则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其最高管理层。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全面审视跨国企业的角色,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企业撤出与占领相关的经营活动,避免助长违法行为。报告在国际法领域的权威背景下,引用了国际法院2024年关于以色列占领的法律咨询意见,明确要求以色列迅速结束对被占领土的非法占领。
该意见同时指向支持占领的经济和贸易活动可能构成国际犯罪的共谋。此次报告的发布,激起全球范围内对企业责任和国际投资伦理的讨论,促使更多民间组织和社会运动呼吁对企业实行更严格的透明度审核及问责机制。它揭示了全球资本如何通过技术、资金和资源流动,深刻影响中东局势乃至全球人权议题。鉴于报告内容,未来企业社会责任(CSR)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在防止冲突资源被利用上的意义更加凸显。各界专家建议决策层应加强跨国监管合作,推动审查和筛查陷入类似冲突经济链的投资与合作。科技领域特别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冲突中的潜在风险,防止技术被用于侵犯人权和助推军事暴力。
军事工业的全球供应链也面临重新评估,尤其是在武器贸易法规与军火出口控制中应采取更严格标准。整体而言,联合国此次报告不仅是对具体企业的警示,更是呼吁构建公平、合理与和平的国际商业道德体系。它警醒着全世界,利益驱动的跨国企业必须审视其在全球冲突中的角色,承担起应有的道德与法律责任,为实现中东和平与地区稳定贡献力量。未来,随着对企业人权责任的关注度提升,相关的法规和约束也有望进一步完善,促进公平和正义在全球经济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