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金属作为电动汽车电池制造的重要原材料,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刚果(金)作为世界最大的钴供应国,其钴出口政策对全球市场走向有着深远影响。2025年6月,刚果(金)官方宣布将延长钴出口禁令三个月,此举意在应对市场持续的供应过剩和价格低迷状态。本文将深入探讨此禁令的缘由、各方反应以及对钴产业链和全球市场的潜在影响。 2024年初,钴价曾一度跌至九年来的最低点,每磅约10美元,远低于此前几年的高价水平。面对价格暴跌,刚果(金)政府通过监管机构——战略矿物市场监管与控制局(ARECOMS),于2025年2月启动了为期四个月的钴出口禁令。
此次禁令目的是通过限制出口量,减少市场供应压力,推动价格回升。随着禁令期限接近尾声,但市场库存依旧高企,刚果(金)决定继续延长出口禁令三个月,至2025年9月。 刚果(金)政府强调,市场的过剩库存是延长禁令的主要原因。虽然钴需求因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制造的增长依然存在,但供应端短期内未见有效收缩,导致供过于求的问题持续存在。限制出口的策略被认为是控制供应、稳定钴价的重要手段,既能保护矿业企业的利益,也能促使市场趋向健康发展。 这一禁令延长引发了矿业企业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分歧。
全球第二大钴生产商嘉能可(Glencore)支持实施出口配额制度,认为合理分配钴资源出口额度,有助于控制供应规模,避免市场再次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然而,领先的钴生产企业CMOC集团则主张取消或调整出口禁令,认为限制出口将限制公司收益和市场份额,且长期禁令可能引发供应链不稳定,影响下游产业的发展。 钴市场的供应格局较为复杂。除了大型矿业公司,刚果(金)的许多钴矿开采仍以小规模和手工方式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刚果北基伍省Rubaya地区发生的钽矿坑崩塌事故,导致至少12人死亡,进一步提醒人们该国采矿业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挑战。Rubaya的手工矿场在全球钽供应中占有重要比例,而钽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金属元素,其生产稳定性同样影响整个战略矿物市场的供需平衡。
此外,自2024年中起,M23叛军控制了Rubaya地区,并对钽矿产 impose了15%的税收,这不仅增加了矿业运营的成本,也使政治安全因素成为影响采矿业生产和出口的关键变量。政局动荡对矿业稳定供应构成风险,也使刚果政府在采矿资源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必须兼顾政治经济多重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刚果(金)延长钴出口禁令是短期内对市场超额供应的直接应对措施,但长期来看,促进供应稳定和市场健康发展还需从制度改革、矿山安全提升、国际合作以及产业链升级多方面推进。钴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其供应稳定对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意义重大。刚果(金)政策调整将迫使全球矿业企业重新评估钴资源布局和投资策略,同时也为下游制造商带来供应链优化和风险管理的新课题。 未来几个月,随着新禁令期满,ARECOMS将根据市场库存和价格走势,决定是调整、继续延长还是取消钴出口禁令。
市场密切关注这一决定,因为它将深刻影响全球钴价以及相关行业的供需格局。与此同时,推动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采矿安全水平,加强反叛军地区治理,都是促进刚果(金)矿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合来看,刚果(金)延长钴出口禁令体现了其作为全球钴供应枢纽国家对市场供应过剩问题的积极应对。尽管短期内可能引发产业链部分波动,但从长远看,有助于纠正供需失衡,稳定价格,同时推动矿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全球产业链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刚果(金)的政策动向和市场变化,积极调整布局,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全球矿产资源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