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尤其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兴起,关于AI将取代某些传统职业的讨论变得日益热烈。微软曾发布一份报告,列出了40种最可能被AI替代的工作,历史学家和翻译位列榜首。这一说法不仅引发了专业领域的热议,也让公众重新思考事实的本质以及机器与人类理解之间的差异。然而,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事实”这一概念本身,厘清历史研究与翻译工作的实质和挑战。事实上,事实是冷冰冰的数据吗?AI能否凭借海量数据和高速运算代替人类解读者的角色? 首先,历史学家和翻译家的工作远非机械地堆砌事实或简单地词汇转换,而是涉及深层次的诠释与文化理解。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线上零碎事实的排列组合,而是围绕这些事实展开的多维度解读与对话。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指出:“每一个事实本身就是一种理论。”这简洁地揭示了事实无法脱离解释而独立存在的真理。历史学家的任务,是选择哪些事实需要突出,哪些需要淡化,如何将这些事实织成一个连贯且有意义的叙事。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依据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研究视角,对同一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诠释。 语言模型固然擅长从大量文本中找出共性和模式,它们本质上是语言的平均器,却无法进行真正的三角测量与历史解读。历史研究强调“背景”与“情境”,数据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和文化脉络,正是机器难以把握的地方。
六十多年前,著名历史学家E.H.卡尔就曾批评相信历史事实能独立于历史学家的解释存在的观点是“荒谬的谬误”。这一点灰常重要,因为我们依赖历史不仅是记录过去,而是从中洞察当下,甚至预测未来,离不开对事实深度的诠释。 翻译工作的难度同样如此。表面上看来,翻译似乎是词与词的替换,语言机器翻译软件能迅速将一段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而,翻译远超过字面意义,它是一种文化的中介和交流艺术。尤其是文学翻译,译者必须捕捉作者的思想、情感、语气、讽刺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参照。
换句话说,翻译不仅仅是跨语言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桥梁。 由此,AI如今虽能承担部分翻译工作,提供初稿,但其在语言的细腻处理、文化隐喻的传达和语境的把握上,仍显不足。例如,某位译者用ChatGPT辅助翻译了一位苏联科幻作家的短篇小说,尽管最终高质量的译文需要译者数小时的细致加工,初稿的粗糙程度暴露了AI在传递语气与文化细节上的局限。但正是AI的参与极大地降低了翻译的重复劳动和耗时,让译者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创造性的语言雕琢上。这意味着AI并非取代者,而是助力者,帮助语言工作者完成更高质量的作品。 然而,AI取代历史学家和翻译家的论调背后隐藏着一种危机——技术的表面光鲜可能令公众误以为事实本身具备自我阐释的力量。
机器给出的是经过训练的最符合普遍语料库的数据结果,缺乏自身判断和含糊的空间。人类文化、历史和语言都充满了灰色地带与歧义,过度信赖“事实”和“数据”,而忽略了这些背后的解释和意义,很可能导致真理被简化,甚至被操控。 这种现象尤为危险,因为它将解释权交给了设计与优化AI系统的人类,而AI本身缺乏历史谨慎性和伦理判断。机器输出的表面准确或语气自信的结论,可能被误认为是绝对真理,而忽视了人文领域复杂的多重视角。历史和翻译工作的价值恰恰在于保持问题的开放性,尊重复杂性和模糊性,而非将所有非黑即白的结论包装成“事实”。 此外,AI的参与或许会导致一种潜在的文化失落。
历史和语言的传承需要世代累积的文化经验和细腻的情感共鸣。若社会因过度依赖AI而忽视了培养这些人文精神,历史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将难以为继。历史学家和翻译家并非单纯传递过去的人,他们同时是文化的守护者、意义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想象者。 综合来看,尽管AI在信息处理和辅助工具领域表现突出,事实不会自动“拯救”我们,也不会自动带来理解和真理。重要的是,人类要保持敏锐的批判精神和解释能力,将技术作为扩展自我的工具,而非替代自己的思考。历史学家的解析能力和翻译家的文化敏感性,短期内无可替代。
AI应被视为助力劳动而非排斥劳动的伴侣,它带来的变革是机会但非终结。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事实与真理的区别,拒绝将数据视为最终答案,而是以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拥抱历史与文化中固有的模糊与复杂。如此,才能在数字时代依然保持人文社会学科的活力,维护历史记忆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深层次价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事实无法拯救你”的内涵,让事实服务于智慧,而非取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