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压力的不断加大,免费公交成为了许多城市管理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纽约市2025年市长候选人提出免费公交服务的倡议后,关于是否应当取消公交车票价的讨论变得更加激烈。然而,要清晰理解免费公交的经济学内涵及其政策影响,必须首先区分公交服务的“提供”与“资金筹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许多争论常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导致社会对话乏力且模糊。服务的提供涉及公共交通的数量、质量及其对社会福祉的贡献,而资金筹集则涉及通过何种方式确保这些服务的可持续运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常面临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最大化社会福利的挑战。
公共交通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更承担着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的多重职能。经济学视角下,决策者须衡量增设公交线路或增加班次所带来的直接财务收益与间接的外部性影响,例如减少汽车排放和提升居民就业便利性。价值评估不仅限于财政回报,还涵盖了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的提升。因此,是否开通新的公交线路或提高现有服务水平,实质上是一个价值与福利的权衡问题。与此同时,如何为这些服务筹集资金,则是另一根本问题。经济学理论指出,政府的收入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即无论是通过所得税、关税、公交车票还是其他形式收取的资金,最终都是满足政府支出的同一资产。
虽然政治上可能会规定特定税种的收入用途,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金来源并不应决定资金的用途。例如,公交票价收入是否必须回归公交系统,理论上都没有必要,这种“耳标”更多属于政治考量,而非经济约束。公交票价在公共交通系统中主要起到调节需求的功能,即通过收费减缓过度使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过度使用常常表现为拥挤和环境污染。车辆拥挤不仅影响乘客体验,还可能降低继续使用公交的意愿,同时,车辆行驶引起的尾气排放也对城市空气质量构成挑战。因此,合理的票价设置可被视为内化负外部性的手段,促使用户做出更加社会优化的出行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票价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抑制了一部分出行需求,其中既有社会期望降级行为(例如步行或骑行替代公交)也可能包含不利的个人决策(例如放弃重要的就业面试)。因此,在设计免费或低价公交政策时,须兼顾公共利益与潜在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来自芝加哥等地最新的实证研究表明,公交系统的最优票价甚至可能接近于零。研究模型通过模拟公共交通及道路使用费用对人们出行行为的影响,提出在充分考虑汽车使用带来的高额负外部性情况下,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公共交通使用,可以显著提升整体社会福利。研究分为多种情景分析:仅调整公交票价和频次时,最优票价为负值,表明公交应获得补贴以替代私家车使用;仅调整道路使用费时,适度收取拥堵费能有效抑制汽车出行并促进公交;当公交和道路政策均可调时,最佳票价为正但较低,公交服务结构将优化,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比例调整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公交应自给自足”的思维,提示我们减少公交票价,甚至实现免费公交,有可能是符合经济学理性的策略。
免费公交政策带来的正面外溢效应不可忽视,其中包括激励低排放出行方式、提升交通公平性和减少城市环境压力。然而,免费公交并非没有挑战。例如,公共交通使用者的激增可能导致车辆拥挤加剧、服务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安全和卫生问题。多个城市的经验显示,免费公交可能伴随无家可归者利用车辆避寒避暑的问题,这给管理带来巨大难题。有效的政策设计须从财政、社会与运营多个角度综合考量,以确保免费公交的实施不会降低出行体验。在资金筹集方面,既有研究强调应优先考虑那些能够有效减少负外部性的收入来源,如拥堵收费、环境税等,而不是依赖于直接向公交使用者收费。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抑制私车使用,还能为公共交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综上所述,合理的公共交通政策应拆解为两个独立但关联的议题:一是如何优化服务供给,以提升其社会价值,包括增加线路、调整班次及服务质量;二是如何设计资金筹集体系,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且兼顾效率与公平。将两者混淆为一对一的权衡是对现实的过度简化,容易误导公共讨论。作为决策者和社会成员,我们应鼓励基于经济学与实证研究的理性讨论,而非受限于政治口号或片面观点。免费公交是否适合某个城市,需要结合其具体的交通结构、财政状况及社会需求综合判断。未来政策的制定应注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积极探索创新的收费与补贴机制,助力城市交通体系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与高效便捷的出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