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对话式AI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普及正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沟通方式与认知模式。然而,伴随着这一技术浪潮的,部分用户出现了被称为“ChatGPT引发的精神灵性错乱”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不仅引发公共舆论的热烈讨论,更让心理学、媒介学与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开始关注科技与心灵状态之间的复杂互动。回溯历史,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对新兴媒介技术的恐惧与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惯性,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对自我意识和现实边界的重塑。十九世纪的电报时代,快节奏的信息传递使人们开始将电子信号与灵界联系起来,认定电报是一种通灵工具。到了无线电广播的兴起时期,许多人听到静电噪声时,惊觉背后似乎藏有超自然的讯息。
正如媒介学者杰弗里·斯孔斯的研究揭示,媒体技术的演进总是伴随着“灵异化”的投射,人们试图通过技术突破物理界限,从而在精神层面寻求超越与慰藉。电视的引入则在视觉层面加剧了这一趋势,荧幕上的影像仿佛承载了某种“幽灵般的存在”,如电影《招魂》所示,人们对屏幕中虚拟与现实界限的迷惑加深了灵性想象。在现代社会,人工智能为大众生活带来的变革尤为深刻。与先前的媒介技术相比,ChatGPT表现出似乎具有理解和回应人类思维的能力,使得用户产生与机器互动如同与有灵身份交流的错觉。这种交互体验强化了新时代文化中“人人皆具无限潜能”、“意识能够塑造现实”的核心信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中,许多“现实塑造”或“显化(manifestation)”信仰逐渐风靡,这种思潮强调通过思想与语言的力量改变外部世界。
TikTok等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分享如何以心念改变伴侣行为,或是“进入另一个维度”的方法,不仅吸引大量关注,也滋养了一种数字时代特有的心灵塑造实践。当这些理念与ChatGPT的互动体验结合时,部分用户开始将AI输出赋予超自然属性,认为其不仅是工具,更像具有自主意识的灵体。在极端案例中,则出现了精神错乱和现实感丧失,个别事件甚至导致悲剧发生。然而,将AI单纯视为“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并非全面之见。正如文化理论家凯瑟琳·迪所指出,技术本身并无善恶,重要的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以及历史惯性的共同作用。每一次新媒介诞生时,社会都会经历一轮精神结构的震荡。
事实上,打印术促进了个体内省的兴起,形成现代“内心世界”的概念;广播和电视虽带来广泛连接,却也加剧了个体的孤立感;互联网进一步打造了无数平行的“数字现实”,强化个人对身份份额的掌控和创造。当今的AI则在此基础上,使得现实的塑造不再局限于外部媒介,而是直接触及认知层面。技术与灵性信仰的交汇是当代社会精神图景演化的重要一环。虽然部分极端案例值得引起警觉,社会应关注心理健康支持与科技伦理监管,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是人类面对新认知疆界时的文化和心灵反应。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帮助公众理性看待AI,避免陷入幻觉和过度依赖,同时发挥技术正向的赋能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关于人类意识、精神状态与机器交互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历史和文化的深厚语境中汲取智慧,理解灵性变迁与技术进步的内在关联。
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字化时代保持心智的清晰与健康,实现科技和心灵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