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密货币的普及,相关的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一种名为“零价值转账”的新型加密诈骗开始引起行业内外的高度关注。这种骗局区别于传统的私钥盗窃,不依赖于入侵用户钱包或获取私钥,而是利用用户在处理复杂地址时的疏忽与误操作,骗取资金,造成巨额损失。 零价值转账诈骗的核心其实很简单却极具欺骗性。加密货币交易中的钱包地址通常由一串长度从26位到42位不等的随机字母和数字组成,尤其是在USDT(泰达币)这类稳定币中,地址复杂且长度更长,令用户难以完全确认地址的准确性。由于区块链交易的不可逆性,任何转账一旦发生错误,资金几乎无法追回。
因此,绝大多数用户选择复制粘贴钱包地址来完成转账,极大地降低了输入错误的风险。 正是这种复制粘贴行为,成为诈骗者实行零价值转账攻击的突破口。诈骗者首先会通过技术手段扫描目标钱包的历史交易记录,获取曾有交互的可信地址。接着,他们利用所谓的“虚荣地址”技术生成一个与目标地址前后字符相同但中间不同的假地址。然后,诈骗者向受害者的钱包发送一笔零币量的转账交易,这笔交易不会转移任何资产,但会显示在用户的钱包交易历史中。 一旦那个虚假地址进入用户的交易记录,当用户下一次需要向过去的熟悉地址转账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从交易历史中直接复制该虚假地址。
由于前后字符相似,加上人们通常只关注地址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字符,这让用户难以察觉地址的微妙差异。结果,用户将资金转入诈骗者控制的钱包,且因区块链的不可逆性,资金无法追回。 这种零价值转账诈骗属于更广泛的“地址中毒”攻击范畴。地址中毒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程学攻击方式,它通过在用户的交易界面播下“地雷”,诱导用户向错误的地址转账。除了零价值转账,地址中毒还包含通过向用户发送微小金额的转账来提升假地址的可信度,或者冒充知名机构和个人创建相似地址等多种变种。 此外,诈骗者还结合其他现代技术手段,使地址中毒攻击更加隐蔽和危险。
例如,他们可能利用恶意软件感染用户设备,劫持剪贴板,将复制的地址自动替换为骗子地址;或者伪造二维码,诱骗用户扫描并转账到假地址。更有甚者,一些智能合约设计不当,存在漏洞,诈骗者能通过智能合约漏洞将收款地址替换为自己的地址,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款给骗子。 全球范围内,地址中毒攻击造成的经济损失与日俱增。根据最新统计,2025年以来,光是在以太坊和币安智能链上就发生了数百万次的地址中毒企图,成功的攻击让投资者损失资金高达上千万美元。尤其是2025年5月发生的一起重大USDT诈骗案件中,单笔损失高达260万美元,揭示了零价值转账骗局的严重威胁。 面对如此复杂且危害严重的诈骗手段,用户必须学会辨别和防范。
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养成检查地址的习惯。无论是复制粘贴还是扫描二维码,都要认真比对整个地址字符串,而非仅仅看前几位或后几位。使用多因素验证和二次确认等安全流程,能够显著降低误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用户可采取创建新地址完成交易的策略,避免频繁使用同一地址,这样能减小因历史交易记录被污染造成的风险。同时,应避免在公共场合公开钱包地址,降低被诈骗者盯上的概率。 现代加密钱包产品也在不断升级安全功能。
一些知名钱包开始内置反钓鱼功能,可对用户粘贴的地址进行安全检测,若检测到已知的诈骗地址,会发出警告提示。用户应优先选择这些提供高级安全保护的钱包软件。 此外,关注社区和专业安全机构发布的最新欺诈预警也是必不可少。许多区块链安全平台和专家会持续发布诈骗信息,帮助普通用户识别和远离诈骗陷阱。在使用二维码时,务必核实来源的可信度,避免随意扫描陌生二维码。 在长远来看,区块链生态系统正在引入类似域名系统(DNS)的命名服务,如以太坊名称系统(ENS),这类人类可读的名字大大降低了复制性假地址的风险,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
推广使用这些命名机制,是减少地址中毒攻击的重要技术手段。 智能合约开发者也应加强合约安全意识,及时审计与修复漏洞,防止智能合约被利用作伪冒地址的媒介。只有各个环节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升加密交易的整体安全。 综上所述,零价值转账骗局利用了区块链用户对复杂地址的信任漏洞,通过植入虚假地址扰乱交易流程,导致用户误将资金转给诈骗者。正因无需获得私钥,其隐蔽性更强,很难被传统安全措施阻挡。用户提升审慎习惯,使用安全钱包,关注最新安全信息,结合区块链生态技术的发展,才能有效防范这类新型骗局。
随着加密行业的不断成熟,理解并警惕零价值转账及地址中毒攻击,是保护个人数字资产安全不可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