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不断变化,美国政府在特朗普总统任内启动了一系列高额关税措施,这些关税达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以来的最高水平。瑞银全球财富管理最新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这些关税如何逐步影响美国经济各个层面,尤其是在核心商品领域的价格上升,引发了零售市场的连锁反应,同时也对企业盈利和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显著挑战。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2025年6月出现了2.7%的年化涨幅,为五个月以来的最大上涨。这一数据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全球股市依然维持在历史高点,利率波动较小,信贷利差收窄,市场情绪稳健。然而,瑞银首席投资官马克·海费勒在其月度信中指出,隐藏在这些表面繁荣数字背后的风险正在累积。 海费勒将经济环境比喻为电影中的紧张场景:主角踏入看似危机四伏的境地,却意外发现风平浪静。
正如当前许多投资者表现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关税压力加重,另一方面市场却似乎并未做出充分反应,这种“过于平静”的现象预示着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美国核心商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尤为引人注目。根据瑞银分析,家居用品、电子产品、服装和玩具等对进口依赖度高的产业中,商品价格在6月份达到两年来最高。这种价格上涨不仅仅是表面现象,而是关税政策逐步“消化”过程中的体现。贸易壁垒的提升导致进口成本增加,进口商初期通过囤积货物暂时缓解价格上升压力,但随着库存减少,最终成本必然传导至消费者端。 价格上涨对零售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
经过通胀调整后,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类别的零售销售额分别下降了2%和1.1%。消费者在面对关税引发的商品价格上涨时,开始主动减少非必需消费,表现出一定的支出收缩。然而,总体零售销售额仍然保持0.4%的月环比增长,显示出消费者需求具有一定韧性。经济复苏的基调尚未被短期的通胀压力完全扭转,但这种韧性能持续多久,成为一大悬念。 在关税负担的分配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究竟是出口商、进口商还是终端消费者承担了成本压力?瑞银指出,这种分担机制因行业、产品类型及其市场地位而异,没有统一的答案。
以通用汽车为例,受关税影响明显,公司在2025年第二季度录得了11亿美元的关税相关亏损,核心利润缩水达32%。为应对成本上升,通用采取了提升售价、削减成本和优化供应链的综合措施,但若高关税环境持续,则利润空间仍将被进一步挤压,消费者面临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除汽车行业外,许多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同样感受到巨大压力。关税不仅提高了进口零部件的成本,还使得跨国物流和库存管理难度加大。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采购策略,可能加快供应链的本土化或多元化布局,从而抵御贸易政策动荡带来的风险。这种调整虽有助于长期抗风险能力提升,但短期内或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和运营成本走高。
消费者层面,价格上涨虽然尚未完全抑制整体消费热情,但逐步带来的生活成本压力不容忽视。随着核心商品涨幅触及两年高点,家庭预算中的可自由支配部分受到挤压,消费习惯和偏好有可能发生微妙变化。节俭意识增强,追求高性价比及本土制造的商品需求提升,可能成为未来市场的新趋势。 此外,关税政策对联邦储备独立性的影响也成为关注焦点。高额关税引发的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做出更为谨慎甚至可能受政治因素干扰的抉择。这种环境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前瞻性受到考验,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投资者在评估未来全球经济走势时,必须综合考量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互动影响。 从国际视野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本国经济,也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伙伴产生连锁反应。以中国和欧洲为例,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和成本攀升压力,部分外向型企业需调整市场策略或寻找替代市场。全球贸易环境趋于复杂多变,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协调配合,寻找平衡点以维持贸易稳定和经济增长。 综合来看,特朗普时期设置的高额关税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多维度挑战。从商品价格上涨、零售销售结构变化,到企业盈利压力和供应链重塑,再到货币政策的复杂考量,关税的影响深入且广泛。
瑞银的分析提醒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尽管当前市场表现表面平稳,但潜藏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未来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将成为判断核心商品价格趋势和经济承压程度的重要依据。 面对已“开胃”的关税“TACO沙拉”,美国经济正在逐步进行消化与调整。企业需灵活应对成本结构变化,优化供应链管理,增强创新和竞争力。消费者则需适应新的价格环境,合理规划支出,维持生活质量。政策层面,加强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和预期管理,促进跨国合作,将尤为关键。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贸易壁垒和关税政策或将进入调整阶段。如何在维护国内产业利益和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之间找到平衡,是摆在美国及其贸易伙伴面前的重大课题。瑞银的深度洞察为理解和应对这一复杂局面提供了宝贵参考,有助于各方在风云变幻的经济舞台上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