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崛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作为OpenAI开发的代表性成果之一,ChatGPT凭借其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和便捷的交互方式,迅速成为众多用户处理文本创作、信息查询甚至决策辅助的重要工具。然而,最新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却发出警示:过度依赖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LLM)可能正在逐步侵蚀我们的认知能力,具体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脑部活动减少以及学习效率降低。 这项研究选取了54名参与者,通过分配他们使用三种工具完成写作任务的不同条件,深入分析了在依靠人工智能、网络搜索和纯脑力完成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表现和脑电波活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hatGPT的参与者在任务完成后记忆回忆率显著下降,高达83%以上的人无法准确复述自己刚刚写下的内容。相比于仅依靠自身大脑完成任务的参与组和利用网络搜索的参与组,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帮助写作的用户表现出明显较弱的脑部连接和认知参与。
脑电图数据显示,脑力只靠自身完成任务的参与者展现出最高水平的神经网络耦合,而利用网络搜索的参与者处于中间水平,那些借助语言模型的参与者脑部活动最弱。 此外,研究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概念——“认知债务”。这一现象指的是人们在短期内通过依赖外部系统替代自身思考过程,从而延迟了心理努力,但却在长期积累认知损失。认知债务意味着,长期依赖人工智能辅助会减少自主批判性思考,降低创造力,使个体更易受到外界信息操控和误导。 换言之,虽然ChatGPT为我们节省了大量思考和检索时间,提升了效率,但它可能无形中让我们大脑“懒惰”起来。当我们写完文本后,往往很快忘记刚才的内容,因为大脑已经不再主动去处理和记忆这些信息,反而完全依赖AI帮我们完成思考。
销售科技公司的合伙人Alex Vacca甚至形容这种状况是“可怕的认知破产”,因AI导致人们的独立思维逐渐流失。 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尤其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对于年轻学生和正在成长阶段的大脑而言,沉迷于依靠AI完成写作、作业甚至思考任务,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发展。研究团队强调,有必要开展长期纵向研究,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支持对人类大脑神经网络、认知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持久影响,才能进一步确定是否能将大型语言模型视为真正利大于弊的工具。 MIT研究者还提出,人工智能本身并非固有的负面存在,风险在于用户的过度依赖而缺乏反思和自主努力。ChatGPT官方对此回应称,研究强调了合理使用AI的必要性,其本质是提高生产力而非替代人的思考过程。
用户应保持批判性思维,结合人工智能工具和自身认知能力,共同推动学习和创新。 综合来看,频繁依赖ChatGPT辅助完成写作任务带来的认知挑战不容忽视。大脑是人类最复杂的器官之一,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刺激才能保持灵活性与敏锐性。虽然AI工具为我们提供便捷,但过分依赖易导致大脑神经连接退化,记忆力减弱,思考深度和创造力下降。未来,如何在利用人工智能优势的同时,保持主动思考和学习动力,将成为个体、教育者乃至社会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获取方式,也影响了思维的路径。
要想避免成为被工具支配的“认知奴隶”,我们应当合理规划使用AI的频率和场景,积极参与深度思考和信息整合过程,让脑力和机器协同进步。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更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人工智能是辅助工具,而非思考的替代品。正确认识并应对AI带来的认知挑战,能够帮助我们在人机共生的未来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