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尤其是大规模生成式AI模型,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领域。从文字、图像到音频甚至视频,这些AI能够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生成具有创意且复杂多样的作品。然而,随之而来的版权侵权问题愈发突出,牵动着法律界、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神经。2024年,针对AI生成内容的版权责任问题成为国际法律讨论的重要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前沿话题。 首先,必须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涉及两个核心阶段:训练阶段和输出阶段。训练阶段是指AI模型通过海量文本、图像、音频等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和学习的过程。
输出阶段则是指用户输入指令时,AI生成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与训练数据中的受版权保护作品高度相似甚至近乎复制。对于这两个阶段的版权合规性,国际法及欧盟、英国法律规定存在显著区别和细微之处。 在训练阶段,欧盟数字单一市场指令(DSM Directive)中引入了文本与数据挖掘(TDM)例外,允许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对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进行提取和复制,用于AI训练目的。欧盟最新的《人工智能法案》(AI Act)进一步明确,通用人工智能模型在市场投放时必须确保对版权法规的遵守,包括DSM指令中的TDM例外。换言之,训练时可依法利用版权内容,前提是提取和复制仅限于训练所需,且不涉及后续内容传播或商业利用。但这种例外仅适用于训练阶段,不包括输出内容的再生产或公开传播。
因而,训练阶段的合法性并不自动赋予输出阶段相同的合法豁免。 进入输出阶段,若AI生成的作品与受版权保护的原作品在本质上高度相似,甚至包含构成作品核心创作元素的内容,版权侵权的风险陡增。国际版权公约和欧盟、英国版权法对“可诉复制”设定了不同的标准。就版权作品而言,侵权判断主要基于是否复制了作品中体现创作者个人智力创造的独特部分,不论复制数量多少,这部分的存在即构成侵权。相比之下,相关权利(包括表演者权、录音制作者权等)重点保护权利人对作品投入的经济投资,凡复制其受保护内容的任何部分均可能构成侵权。 责任主体的划分是应对AI生成内容版权侵权关键所在。
传统观念认为,实际触发版权侵权行为的用户或输入提示者承担直接责任。然而,近期欧盟法院及英国法院判决表明,AI模型的开发者、提供者也可能因在侵权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而承担次级甚至直接侵权责任。基于辅助侵权(accessory liability)、联合作为(joint tortfeasance)或授权侵权理论,法院认可AI开发者和服务提供者可能明知或理应知晓其模型被用于侵权,仍未采取合理措施防范,从而获得侵权责任。 同时,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以及AI法案对平台责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强调模型提供者应实施有效技术措施以阻止侵权内容生成与传播。尽管不少AI平台试图通过服务条款将责任限定或转嫁给最终用户,但相关司法实践显示,单靠合同条款难以免除或限制对版权持有人承担的法律义务。版权持有人在侵权案件中有可能直接对AI模型开发或运营方提起诉讼。
针对侵权防御与法定例外的适用,国际和区域法律均设立了三步检验原则(三步测试),甄别特定情况是否可被视为合法使用。举例而言,欧盟版权法允许以“引用”和“拼贴”方式使用作品,前提是符合“合理使用”和“不得影响权利人正常市场”等标准。AI用户可在满足条件下援引这些例外举证合法使用生成内容,例如学术研究与批评评论情形。但这种例外往往不适用于AI开发者或平台运营者,且不涵盖训练数据非法获取的作品。 此外,版权例外要求用户必须合法获得原始作品,否则难以援引合理使用或引用权利保护。训练数据若未经授权而加入模型,用户调用该模型输出与版权作品高度相似内容时,不具备合法来源,法律豁免的难度显著增加。
这一点对版权持有人维权意义重大,促使AI研发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数据授权与合规方面必须格外谨慎。 综合来看,AI生成内容的版权侵权责任呈现复杂且多层面的法理特征。国际公约、欧洲统一法规及英国国内法的发展,均重视平衡版权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强调权利人的保护以及技术革新动力。对于产业界而言,必须正视版权风险,将AI训练和输出环节的合法合规纳入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在法律框架内推进更加明确、可操作的规则,促进AI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协调发展。 未来,人工智能法案和拟议的AI责任指令将进一步塑造生成式AI领域的版权责任格局。
透明度和可追溯性要求将是关键要素,要求AI模型提供者披露训练数据来源和使用情况,以便权益相关方审查和维权。同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在积极探索针对AI训练数据的集体许可机制,这可能为解决版权许可和赔偿问题提供制度创新路径。 综上,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版权侵权风险和责任归属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法律挑战。合理界定训练与输出环节的版权边界,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例外适用规则,将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国与地区的法律体系应紧密关注技术发展,持续调整和完善相关法规,维护原创作者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鼓励创新应用,为人类数字文明打造公正、创新的法律保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