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资产行业迅猛发展,其带来的跨境金融活动日益频繁,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律合规问题也逐渐浮现。FTX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其破产重组引发了广泛关注,特别是涉及多国债权人的偿付纠纷备受瞩目。近期,一位持有中国护照、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国债权人魏巍提出异议,挑战FTX管理方暂停向部分受限制国家居民支付债务的动议,这一事件凸显了数字资产跨境偿付中的复杂法律环境以及债权人权益保护的迫切需求。FTX在2022年11月倒闭后,管理方启动了债权偿付计划,目标是将剩余资产最大化返还给债权人。然而,由于各国针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差异巨大,FTX管理团队于2025年7月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提交动议,暂停向那些法律或监管限制数字资产相关交易的国家居民支付债务。该动议涉及多达49个司法管辖区,其中包括中国、俄罗斯、埃及、阿富汗、突尼斯、津巴布韦、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国家。
FTX管理方指出,这些地区的严苛法律可能导致支付行为引发罚款、刑事责任甚至对公司负责人产生个人法律风险。摩尔多瓦便以其法律将提供虚拟资产服务定义为刑事犯罪而被作为典型案例提及。针对这一措施,魏巍及其代表的超过300名中国债权人群体迅速反击。尽管他们被视为中国债权人,但其中许多人实际上居住在法律环境更为开放的新加坡等地。魏巍在法庭文件中强调,FTX的偿付是以美元进行,这是一种国际认可的合法偿债方式,与直接采用加密货币资产分发不同。此外,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数字资产被认定为“个人财产”,而非非法财物,这意味着债权人有权获得合法偿付。
魏巍更指出,自己家族名下持有4个通过严格身份验证的账户,债权总额超过一千五百万美元,且其偿付行为遵循了偿还计划中的所有程序要求。他认为此次暂停偿付的动议是武断且不公平的,严重威胁了债权人合法权益。此事件揭示出数字资产领域传统法律框架与新兴加密资产监管之间的巨大冲突。中国对数字资产的态度相对谨慎,禁止境内交易和代币发行活动,但却没有完全禁止自然人持有或通过海外渠道进行数字资产操作。这种矛盾的法律规定导致中国投资者身份认定复杂,同时在跨境金融纠纷中引发巨大挑战。更为关键的是,随着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不断扩大,数字资产跨境转移及偿付行为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不同国家对虚拟资产的监管立场不一,有的严格限制甚至刑事化,有的则开放发展。这种监管的割裂使得全球数字资产业务存在严重的合规风险。对于FTX等破产案件而言,如何平衡法律风险与债权人利益成为管理方必须面对的棘手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债权人群体的集结及异议行为也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权益维护的强烈诉求。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数字资产债权人的身份确认、债权合理性审查、偿付权益保障等问题亟需完善的监管支持和法律保护机制。此次诉讼事件表明,未来加密货币破产重组案件将更充分体现全球监管环境的多元和分歧,也提示相关各方须更加注重跨境法律协调与合理合规策略。
由于FTX案规模巨大,涉及全球数以万计的债权人,尤其是在法律尚未完全成熟的数字资产领域,发挥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交易平台和投资者间的合力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跨境偿付难题,有赖于推动各国法规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数字资产法律属性及偿付流程,确保债权人利益不被随意剥夺。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制定合理且具操作性的指导原则,防止因法律漏洞或模糊导致的债权人权益受损;另一方面,债权人自身也需加强合规意识,提高国际视野,避免陷入法律灰色地带。此外,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不断创新发展,未来全球数字资产治理框架预计将趋于成熟,相关争议与纠纷解决机制也将更加完善。FTX的偿付纷争虽是当下突出案例,但具备典型先导意义,推动整个行业积极面对法律滞后和监管差异带来的挑战。总结来看,中国债权人对FTX暂停向受限国居民发放偿付款项的异议,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坚守,更是数字资产跨境法律环境复杂性的真实写照。
如何在保护债权人权益与遵守多国法规之间寻得平衡,是未来区块链行业不可绕开的课题。监管当局、司法机构与市场主体需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公平、透明及合规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数字经济格局的转变,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治理的互动将不断深化,数字资产跨境交易和破产重组议题将成为重要关注焦点。中国债权人的合法诉求得以重视和保障,将为国际加密货币市场树立良好先例,推动全球数字资产治理迈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