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的活跃度不断提升,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欧盟委员会于2025年7月14日正式发布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指导方针,标志着推动儿童网络安全迈入全新阶段。这套指南以数字服务法(Digital Services Act,简称DSA)为法律依据,致力于为各类在线平台提供权威且具体的保护措施,确保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能够享有安全、健康和有尊严的体验。欧盟此举应对网络时代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展现出对儿童权利保护的高度重视,同时为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宝贵参照。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指南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提倡采取科学、合理、平衡的保护举措。指南强调防止未成年人遭受网络诱骗、接触有害内容、形成问题性网路行为或网瘾、遭遇网络欺凌及受不良商业行为影响。
特别指出,未成年人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应成为首要保护目标。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在线平台,指南采取风险导向策略,建议各平台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用户群体,制定具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在线账号默认隐私设置是此次指南的重要建议之一。为了防止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陌生人轻易获取,指南建议平台将未成年用户账号默认设置为私密状态,从而减少遭遇骚扰和不良接触的风险。此举不仅能提升用户安全感,同时彰显平台对儿童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此外,平台的推荐系统也应进行调整,减少未成年人陷入有害内容的“信息茧房”,比如降低对行为信号的参考度,优先考虑未成年用户的明确指令,鼓励他们自主调控信息流。
这样做既能保障内容安全,又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针对网络欺凌,指南提出赋能未成年人主动采取防护措施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平台为未成年人提供便捷的屏蔽和静音功能,防止被强制拉入群聊。平台还应禁止账号下载或截图未成年人发布的内容,从源头上杜绝性化或隐私内容被不当传播和勒索的风险。针对可能导致沉迷的设计元素,如连续“互动纪录”(streaks)、阅后即焚内容、已读回执、自动播放视频及推送通知等,指南建议默认关闭,这些设计多带有强烈的诱导性,易滋生成瘾行为。AI聊天机器人在平台中的应用也应设置必要保护措施,确保其不会对未成年用户造成误导或伤害。 商业行为方面,指南特别关注儿童的商业识字能力较弱,易成为误导消费及不健康游戏设计的受害者。
针对游戏中的虚拟货币和抽奖盒(loot boxes)等可能诱发过度消费或成瘾的元素,指南呼吁限制或规范其使用。各类促销、广告必须透明且不利用未成年人的认知弱点,避免误导性商业操作。 举报机制和内容审查体系是保障网络环境的关键。指南建议在线平台完善举报系统,提高反馈实时性和有效性,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提供便捷、及时的投诉渠道。家长控制工具也被列为必备配置,平台需保证该类工具具备最低操作门槛且发挥实效,同时尊重被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隐私。 年龄认证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基础措施,指南推荐采用准确、可靠且非侵入性的技术方法。
特别是在限制访问成人内容(如色情、赌博)时,鼓励使用年龄验证手段来阻止未成年人非法进入。未来,欧盟数字身份钱包的普及与应用将成为年龄验证的典范,辅助平台及服务商合规管理用户年龄。对于低于18岁的年龄限制,年龄评估技术亦可辅助判断以适应不同国家法规和实际风险情况。 指导方针贯穿安全与隐私相结合的“设计即安全和隐私”理念,把儿童权益置于核心。平台需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科学避免对未成年人的权利造成过度限制,确保适度和均衡。指南还强调,其内容为非强制性,作为判断在线平台是否符合《数字服务法》第28条规定的参考标准,供监管机构和企业共同使用。
欧盟委员会将据此进行合规评估及推动执行,有效提升未成年人数字环境的整体安全水平。 这套未成年人保护指南的诞生离不开广泛且系统的调研与协作。欧盟通过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的研讨工作坊、针对公众的专项咨询及大量儿童和青少年参与的焦点讨论收集关键建议。欧洲数字服务委员会相关工作组也在制定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指导。该综合而透明的制定流程确保指导方针科学严谨,能够切实切合实际需求,帮助互联网生态中的各方共筑安全保护屏障。 欧盟在这一领域的积极作为,不仅将帮助欧盟范围内的数百万未成年人享有更安全的网络空间,也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了宝贵经验。
各国和地区借鉴欧盟的先进思路和成熟做法,有望共同提升全球互联网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同时,随着数字服务和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工作仍需持续关注与创新,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 总结来看,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指南是一份综合性强、前瞻性高的政策文件,涵盖隐私保护、内容管理、技术设计、商业规范、年龄认证及监管合规等多个层面。它体现了数字时代儿童权利保护的核心价值观,推动互联网向更加可信赖和符合伦理的空间转型。未来,随着相关措施的推广落实,未成年人在数字世界中的安全防护能力将显著增强,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自由地探索网络世界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