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推动全球各行各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和生成式AI工具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正被重新审视和改造。“我的机器人教师”(My Robot Teacher)作为一个深度探讨AI在学术领域应用的跨学科项目,聚焦于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实践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理念变革。该项目由加州州立大学的Taiyo Inoue和Sarah Senk两位教授主持,通过播客等多种形式,与教育者和AI研究者一同探索智能科技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师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AI技术如ChatGPT、文生图像生成器等工具走进教室,为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教师能够利用这些工具辅助备课、个性化辅导以及自动批改学生作业,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同时,AI也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利用AI辅助写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学术诚信意识。与此同时,AI的介入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和学生原创性的广泛讨论。一些教育者担心AI可能助长抄袭和学术不端行为,但“我的机器人教师”项目指出,这种担忧忽略了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认为,AI暴露了传统教育体系中对写作评价、知识传授等方面的缺陷,激励教育界重新设计课程和考核机制。 在播客第五期“Lost in Translation: Testing the Limits of AI Understanding”中,嘉宾Madison Van Doren分享了AI在语言本地化和文化语境理解中的局限性,强调人类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力方面依然不可替代。
AI虽然擅长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但难以把握复杂的语境含义和情感微妙差异。这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即AI与人类教师的协同合作才是教育未来的关键。 不同于怠惰或排斥新技术的态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抵抗AI并非长久之计,而是要学会如何通过习惯化来适应它,把AI作为助力而非威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我的机器人教师”的首期节目“Resistance is Futile – and Brief”探讨了高等教育机构从初期恐慌到逐步接纳AI的心路历程,指出随着技术成熟,教育者和学生都在找到最佳使用AI的边界和方式。写作课程作为AI介入最明显的领域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写作教师开始探索如何利用AI支持学生的写作过程,而不是简单禁止使用。
正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Carl Whithaus教授和加州理工海事学院Aparna Sinha副教授在节目中讨论,AI可以作为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元认知以及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工具,而非削弱他们的声音。 在高等教育中,掌握AI素养已成为新的必备能力。回归人文学科,强化阅读与写作技能,实际上是面对AI时代的最佳应对策略。AI不会消灭这些核心能力,反而让它们显得尤为重要。理解语言的结构和深意,具备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创造和表达独特的观点,仍旧是学生区别于机器的最大优势。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学会理性使用AI资源,理解其优劣,并将其视为推动自身成长的有力工具。
“我的机器人教师”不仅是对技术的探讨,更强调了人工智能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在未来,技术进步固然不可避免,但教育的核心依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和激励。借助AI,教育者可以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AI在高等教育的应用充满潜力和挑战。从教学辅助、写作辅导到学术研究,智能工具正在重塑教育环境。关键在于教育界如何以开放与批判的态度迎接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教学体系。
未来的大学课堂将不再是单向知识传授,而是一场人与机器共同参与的深度学习之旅。通过“我的机器人教师”等平台,教育者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回应,迎接人工智能引领的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