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投资者对于资产配置的偏好发生了显著转变。传统上,主权债券,尤其是美债、日本国债和德国国债,被视为最安全的避险资产,并为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然而,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13个年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视作主权债券的潜在替代品。这种观念转变的背后,存在多个推动因素。联邦储备系统的资产负债表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变化,是理解投资者为何从债券转向比特币的关键经济逻辑之一。M1指标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内即刻可用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M2则涵盖了更多流动性较低的资产,如储蓄存款和零售货币市场基金。
联储对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或收缩直接影响这两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通胀水平、债券收益率以及投资者对法定货币资产的信心。过去数年中,美联储维持利率在4%至5%之间的高位区间,并未释放宽松信号。2025年5月26日,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1,原因包括财政不稳定及政治分歧加剧。与此类似,2024至2025年间的日本债券危机,揭示了债券需求与收益率之间关系的波动如何在全球贸易政策,尤其是美国关税政策的推动下,对投资者情绪产生负面冲击,并削弱了政府债券作为避险资产的地位。比特币在此宏观背景下,逐步被定位为一种抗通胀的金融工具。根据2025年6月13日的数据,过去三年中,比特币的涨幅达到375.5%,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黄金和纳斯达克100指数的表现,这一优异表现进一步吸引了市场关注。
比特币生态的不断完善,特别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24年1月10日批准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后,推动了机构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截至2025年6月11日,美国市场上12只比特币现货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达1325亿美元,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投资路径。从2013年首次提交比特币现货ETF申请以来,经历了SEC多次拒绝与法律诉讼的波折,直到2024年初才取得突破,这一里程碑事件极大地提升了比特币的主流认可度和流动性。投资组合理论的最新研究显示,将比特币纳入投资组合的比例约为16%,在风险调整回报率(夏普比率)层面达到0.94,明显优于美国国债的0.3到0.5区间。换言之,投资比特币在承担相同比例风险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著名投资人如黑石集团董事长拉里·芬克、对冲基金传奇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和保尔·都铎·琼斯等,也纷纷将比特币视为应对通胀与政府失灵的有效工具。
其中,琼斯更是公开表达了对美国债务螺旋式上升的担忧,预期政策制定者将以通胀“脱困”,进一步强化了比特币作为价值储存手段的地位。比特币的固定总量和算法透明性构成其稀缺本质,成为传统资产无法比拟的特点。目前,比特币的上限供应为2100万枚,截至2025年6月11日,已开采出约1980万枚,占总量的94.6%。矿工通过工作量证明机制进行交易验证,网络算力在2025年5月26日创下了913EH/s的新高,彰显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水平。相比之下,主权债券的发行完全由政府决定,缺乏稀缺感,且发行规模可随时扩大。此外,主权债券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存在多个门槛和限制。
零售投资者往往无法直接购买债券,必须依赖资产管理机构、银行或券商作为中介。债券的结算多依托于复杂的机构型清算系统,如Euroclear和Clearstream,操作门槛较高且流动性受限,尤其是在非交易时段或节假日难以即时撤资。购买外国主权债券还涉及跨境汇率及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增加投资难度。相比之下,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资产,通过数字钱包即可全天候访问交易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投资便利性和流动性。随着钱包应用的不断改进和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兴起,比特币的用户体验日趋完善,为更多普通投资者打开了进入数字资产世界的大门。诸如MicroStrategy等企业的大量比特币持仓也凸显了机构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
MicroStrategy自2020年8月起累计购入582000枚比特币,平均成本约为70086美元,占比特币最大总量的2.77%。比特币的通胀抵御特性及去中心化属性,正吸引越来越多机构与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的关注。综合来看,尽管比特币价格波动性较高,但其作为抗通胀资产、避险工具和投资多样化手段的优势日益显现。随着监管环境日趋成熟,接纳度提升,比特币在全球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可能继续攀升,实现与传统主权债券的较量乃至超越。未来,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审慎把握比特币与主权债券之间的平衡,打造适合时代发展的多元资产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