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法律法规如何跟上技术步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美国参议员辛西娅·卢米斯于2025年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安全专业知识法案》(Responsible Innovation and Safe Expertise Act,简称RISE法案),试图在保护开发者的同时鼓励专业人士安全、有效地采用AI工具。法案一经公布,便引发了行业专家、法律学者以及公众的广泛讨论,普遍认为法案适时且必要,但在细节上仍存在不足和争议。卢米斯认为,AI开发者免于因模型不可预测的行为而承担无限制的法律责任,有助于释放创新潜力,使医生、律师及工程师等专业人士能更好地了解AI的能力和局限,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明智选择。该法案主张通过公开AI模型的技术规范,赋能专业用户,在专业链条中建立明确的责任界限。尽管如此,批评声音也同样强烈。
许多人认为法案过于偏袒开发者,承担风险的重担大多落在专业用户身上,而开发者获得了较为宽泛的法律豁免。这引发了关于AI开发者责任界限的根本性讨论。在实际运用中,当医师、金融顾问等依赖AI提供决策辅助时,一旦因AI错误导致严重后果,该法案并未充分明确谁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保险如何覆盖相关风险。医疗领域的挑战尤其明显——AI在某些诊断任务中的表现可能优于人类,但“人机协作”反而使表现下降,责任划分愈发复杂。法案所聚焦的情景主要是专业人士作为中介使用AI工具,但对于诸如未成年人使用AI聊天机器人等非专业中介介入的情况,RISE法案并未涵盖,而这些正是未来法律亟需应对的重要问题。关于透明度问题,RISE法案要求开发者公开模型卡和技术规格,但未强制要求披露AI系统的价值观、偏见和设计目标,令监督者和公众难以全面评估潜在风险。
一些专家指出,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和风险评估,可能造成表面透明而实质不透明的假象。这与欧盟在2023年推出的《AI法案》形成鲜明对比。欧盟采取的是以人权为核心的立法框架,强调赋予最终用户实际权利,并要求开发者从前端证明合规性和安全性。卢米斯的法案则偏向于基于风险的规则设定,侧重技术治理和风险管理方法,而非直接赋予受害者救济权利。美国和欧盟两种不同路径的探讨,彰显了全球范围内对于平衡创新激励与公共安全保护的不同法律哲学。RISE法案虽然被认为是美国联邦层面对AI责任改革的初步尝试,但业内普遍认为它仍需进一步完善。
增加强制性透明标准、明确开发者和用户的责任分工、覆盖更多使用场景以及结合保险机制等,都是未来修订的重要方向。业内专家建议立法者将这一法案视为讨论起点,以促进立法层面对快速演变的AI技术建立切实可行、兼顾各方利益的法律框架。美国未来如何在保障AI创新的同时,维护公众权益和行业规范,有赖于政府、业界与学界的持续合作与深化对话。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渗透到医疗、金融、法律等关键领域,科学合理的法律规则不仅有助于解决潜在风险,更能推动AI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惠及社会大众。预计如果RISE法案通过,将于2025年12月1日生效,届时其实施效果与改进空间将成为观察焦点,为全球人工智能法律治理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