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式AI在图像、视频和文本创作领域表现出惊人的能力。然而,随着这类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争议也日益突出。2025年6月,娱乐业巨头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正式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指控AI图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涉嫌版权侵权,这一事件引发了业界和法律界的高度关注,也预示着影视产业在AI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Midjourney是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图像,用户通过输入文字提示即可获得高质量的艺术作品。然而,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指控Midjourney通过大规模“爬取”网络数据,包括两家公司拥有版权的角色形象和影视作品截图,对其AI模型进行训练,进而生成大量近似于原作形象的作品。诉状中列举了众多侵权证据,例如通过输入“Yoda with lightsaber, IMAX”提示,AI生成了极其相似于《星球大战》中尤达大师拿光剑的形象;输入“The Boss Baby”则产生了与环球影业旗下《宝贝老板》动画角色极为相似的作品。
两大影视巨头认为,这些生成作品不仅缺乏足够的“转换性”,也没有获得任何许可,构成了对其知识产权的直接侵犯。传统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原则一直是AI技术侵权争议中的核心论点。AI公司通常辩称,训练数据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因其属于非商业化的学习过程,且生成作品带有创新和转变。然而,专家和律师普遍认为Midjourney的情况更加复杂。法律学者Matthew Sag指出,迪士尼此次明确针对AI输出作品进行诉讼,不是简单证明模型曾用其作品训练,而是表明这些输出本身就是直接复制,难以被认定为具有转换性或创新性。AI生成数千张类似达斯·维达的图片,实质上是“复制更多的复制”,这对法律构成严峻考验。
根据诉讼,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此前曾多次要求Midjourney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其生成侵权作品,但该公司未予理会。此外,诉状中更指控Midjourney在“数据清理”过程中,实际上复制了大量受保护材料,这意味着侵权行为在训练阶段已根深蒂固。对此,迪士尼总法律顾问Horacio Gutierrez表示,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未经授权的侵权依然是侵权,人工智能并不能成为违法的遮羞布。Midjourney的CEO David Holz曾在2022年接受《福布斯》采访时坦言,公司训练AI模型时采用了大规模网络数据抓取,缺乏版权归属的元数据。因此,AI训练数据的版权溯源和许可问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这也是当前AI业界面临的一大痛点。随着AI技术渗透到影视、音乐、文学等各大创意领域,市场对许可数据的需求正在快速攀升。
为解决版权纠纷,已有企业和组织建立了专门的版权数据集提供渠道,如ProRata和数据集提供者联盟,扮演版权人与AI开发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同时,部分著名媒体机构也开始与AI公司达成版权授权协议,例如《纽约时报》和亚马逊之间的交易展现出版权许可市场的活跃和潜力。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是否确认AI侵权行为造成了版权方的经济损失,将成为判决的关键因素。迪士尼和环球影业在诉状中强调,这种未经授权的大规模生成相当于对影视产业根基的威胁,不仅损害了其自身利益,也危及数百万电影产业相关就业岗位和超过2600亿美元的经济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迪士尼作为全球版权保护的坚决捍卫者,其选择公开通过法律手段打击AI侵权,表明传统娱乐产业界对AI技术的警惕与防范态度。尽管诉讼带来巨大关注,人工智能依然在影视制作领域持续扩展影响力。
谷歌发布的Veo 3视频生成器能够在数秒内生成逼真视频,技术日益成熟。与此同时,行业工会如演员协会SAG-AFTRA不断争取对AI使用设立合理规范,而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等知名人士则支持AI技术的合理应用,反映出业内对AI的复杂态度。综上所述,迪士尼与环球影业对Midjourney提起版权侵权诉讼,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是未来AI与版权法律博弈的缩影。随着生成式AI逐渐成为内容创造的重要工具,行业、法律和技术各方必须寻找创新型解决方案,建立合理的版权保护和授权机制,平衡技术进步与原创者权益。此案的判决结果势必成为指导未来AI版权规范的里程碑,对影视娱乐产业乃至整个数字内容生态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