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政治社会中,语言不仅是表达观点的工具,更是政治沟通和权力展现的重要手段。令人颇感兴趣的是,一项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当政治人物获得权力之后,他们的语言往往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这一现象并非源自个人表达习惯的改变,而是政治角色和权力环境对语言表达产生了深刻影响。众所周知,执政党常常面临选民流失的“执政代价”,但较少有人注意到语言复杂性增加也是这一代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研究基于对过去三十年间接近150万段议会演讲文字的分析,通过先进的语言技术手段测量演讲的可理解性,并将执政与反对身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刚上台的政治家其语言表达明显趋向复杂化,当他们失去执政地位后,语言则重新回归通俗易懂。
这说明语言风格的改变与个人写作风格无关,而是深受其政治角色及责任的影响。 为何执政时语言变得“难懂”?研究指出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繁琐的官僚术语。作为政府部长,政治家们需要面对大量技术性和法律细节,必须使用专业词汇以确保表达的准确和合法。其次,正式的政治角色要求他们提出官方政策、法规草案和公告,这些文件往往采用正式难懂的语言风格。第三,议题性质的不同也影响了语言风格。
执政者更多涉及监管、危机管理等复杂议题,而非仅仅探讨选民容易理解的意识形态话题如税收或移民问题。 这一切使得执政政治家不得不以一种更繁复、精确且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来满足职责的需要。这并非他们有意为之,而是“被迫”接受的语言转变。遗憾的是,选民普遍并不喜欢复杂难懂的政治语言。相关实验数据表明,同样内容如果用简单语言表达,政治人物的受欢迎度明显提升。选民追求的是简明扼要、直观易懂的信息,而语言复杂度反而可能疏远公众。
这种现象从根源上揭示了当政者与选民之间沟通的天然矛盾。一方面,执政需要面对复杂的政策细节和法律规则,要求语言精准和完备;另一方面,民主选举又要求政治人物具备亲民朴实的语言风格,以便获得选民的支持。这种矛盾难以调和,构成了“权力的语言包袱”。 研究还提到,语言复杂化的趋势或多或少能够解释民粹主义者崛起的原因。民粹主义领导人往往以直接、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公众沟通,强调“精英脱离群众”,而执政者官僚式、技术性的语言则容易被解读为“脱离实际”、“绕弯子”。这种鲜明的语言对比赋予了反对派明显的话语优势,令他们在政治竞争中更受欢迎。
此外,语言的复杂度也深刻反映了现代治理的技术化、法治化倾向。随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政府政策涵盖的领域不断拓宽,必须处理诸多专业和跨学科问题。政治家的语言自然带有更多的专业色彩,体现出现实治理的困境。这无疑给政治沟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确保政策准确性的同时,做到语言的通俗易懂,增强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应对这一挑战,各国部分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开始尝试简化语言,推广“公共说话”的概念。政府白皮书、政策宣讲甚至法律文本都努力用更平易近人的语言呈现,期望减轻公众的认知负担,提高政策透明度。
然而,由于制度结构和专业要求,这种转变非常缓慢且难以彻底实施。 总结来看,当政治人物踏入权力中心,他们的言语表达不可避免地变得复杂且难懂。这种转变既有制度和职责的必然性,也折射出民主政治中权力与沟通的深层矛盾。未来,如何平衡权力责任和公众理解,将成为政治语言学和政治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破解语言的复杂枷锁,才能真正架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政治信任与民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