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作为全球动画界的领军者,其作品向来以精良的制作、感人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着无数观众。然而,2025年6月上映的新作《Elio》却在全球范围内的票房表现令人意外,仅收获3500万美元的开画成绩,创下了皮克斯历史上的低点。这一现象引发了影视界及观众群体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有观点认为,电影采用的所谓“豆嘴”(bean mouth)动画风格是导致电影票房惨淡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全面解析这一现象,探讨该动画风格的起源、批评实质,以及造成《Elio》票房失利的更为复杂的背景因素。 所谓“豆嘴”动画风格,泛指人物脸部线条简洁、嘴部呈现为类似豆形的简化设计。
这种设计风格在近年来动画领域中相当流行,特别是在部分由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毕业生主导制作的动画作品中频繁出现,引发了“CalArts风格”的讨论与争议。起初,“豆嘴”被戏称为“一种懒散、重复且缺乏原创性的动画设计”,许多观众认为这种风格在视觉上缺乏新意,难以激发情感共鸣,甚至认为它降低了故事的感染力,选择不走进影院以支持该类作品。一些动漫爱好者与评论家在社交平台、论坛上频繁表达这一看法,令“豆嘴”风格一度成为动画界的负面标签。 不过,业内专家和动画教育者对此持不同见解。动画记者John Maher指出,“豆嘴”风格的批评多为一种网络流行的快速反应,带有极强的标签化与简化倾向。他强调,这种批评忽略了动画创新与多样性的复杂性和深度,将多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实践笼统化为一种“懒惰”的风格标签,实属不公。
事实上,“豆嘴”设计是众多动画美学趋势中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动画在简洁视觉表达与情感传递之间的平衡尝试。 提到“CalArts风格”的起源,需追溯到90年代及2000年代初期动画界的讨论。加州艺术学院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动画教育机构之一,其培养的众多毕业生因其作品风格相似,而逐渐形成一种被大众识别的动画特点。John Kricfalusi,著名动画《Ren & Stimpy》的创作者,最早公开批评这种学院派动画风格,认为其过度统一且缺乏创新,过分依赖模仿前人作品。虽然加州艺术学院的教学内容极其丰富且多样,但“CalArts风格”一词渐渐成为描述一批动画作品共通风格的代名词。 对于《Elio》采用这一风格,皮克斯并非偶然选择。
电影导演团队中就有加州艺术学院背景的成员,体现了现代动画制作中艺术家多样背景的融合。同时,加州艺术学院动画项目负责人Maija Burnett明确表示,学院教学并不专注推广单一风格,反而鼓励学生发掘个性化表达。这说明所谓的“豆嘴”形象更多是动画市场和制作实践中多元趋势的一部分,而不是某一教学体系刻意塑造的固定风格。 皮克斯动画师们常常在打造角色形象时,结合品牌特色与市场潮流,形成识别度极高的视觉特征。Burnett提到,近年来动画行业为适应数字工具及技术的更迭,时常采用简化线条、流畅动画动作以提高制作效率与观影体验。类似风格的应用不仅限于皮克斯,如索尼动画、卡通网络等其他主要动画工作室也在相关作品中体现相似设计理念。
动画风格的演进遵循技术、艺术观念和受众需求的多重影响,而不是单纯追求视觉标新立异。 此外,Burnett指出,动画风格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受到时代审美趣味与技术手段的共同影响。就像20世纪初“橡皮管”风格的作品在其时代风靡一时,或20世纪60至70年代有限动画的低成本标准,《豆嘴》风格也可被视为当下动画工业链及审美环境下的一种产物。观众怀念过去风格的同时,也将新兴风格视为“替代品”,带来认知上的抵触与情感排斥。 然而,将《Elio》的票房滑铁卢归咎于“豆嘴”风格无疑过于片面。票房分析师Paul Dergarabedian明确指出,动画的外观风格极少单独左右电影票房。
故事性、营销策略、定位精准以及附属IP吸引力等才是决定票房成败的核心。针对《Elio》,其传播力度明显不够,缺少足够宣传铺垫和品牌支持,导致大众认知度不足。此外其PG分级限制了更广泛受众群体,且缺少此前《玩具总动员》《怪兽电力公司》等系列影片所拥有的市场号召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家庭娱乐市场中,原创动画面临更高挑战,观众选择更多,抢占注意力更加困难。 媒体和业内人士亦强调不能以动画风格偏见轻易否定电影的内核价值。John Maher认为,若观众仅凭角色嘴型形状断定作品质量,将对艺术表达极不公平。
他认为,真正的艺术评判应建立在对故事、人物塑造、情感传递的深入理解之上,而非表面视觉设计的好恶。他担忧这种简化的审美思维趋势可能导致人们放弃欣赏复杂而丰富的艺术内容,丧失对创新和多样性的包容力。 值得一提的是,《Elio》的主题围绕孤独感及归属寻找,以外星人被绑架作为比喻,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层次和人性探讨,这在原生态动画中较为少见,展现了皮克斯对新鲜故事的勇敢尝试。导演Domee Shi在访谈中坦言,她的童年经历对故事塑造影响深远,力求让人物充满温度和个性,避免落入刻板的家庭角色描绘。这种独到眼光和创作态度显示作品价值远不止简单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将皮克斯《Elio》的票房表现归咎于“豆嘴”动画风格,虽然符合部分观众的直观感受和网络讨论趋势,但忽视了动画艺术成长的多样性及市场营销、内容创新等多重因素。
动画风格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多元演进的过程,不应成为简单的审美定罪对象。更合理的解读应关注电影中故事质感、市场战略和观众口味变化带来的综合影响。或许,《Elio》的失利为动画产业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反思机会,推动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动画艺术的价值,尊重创作者的用心与创新,从而助力未来作品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求更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