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地铁系统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公共交通网络之一,始终面临着逃票行为带来的收入损失和安全隐患。为了应对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伦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简称TfL)正在积极探索利用最新的人脸识别技术来提升打击逃票的效率。该方案不仅涉及在车站安装实时人脸识别摄像头,还包括引入设计更先进的新型闸机,以防止乘客尾随通过,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逃票治理模式。 逃票在伦敦地铁中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增加罚款、加强执法力度、放置常驻工作人员及设立监控摄像头,但逃票率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居高不下。根据TfL最新公布的数据,2024至2025财政年度的逃票比例约为3.5%,虽较前一年有所下降,但收入损失仍超过1.3亿英镑。
为了实现2030年将逃票率降至1.5%的目标,TfL需要依靠创新科技手段大幅提升管控能力。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成果,因其可实时识别和比对乘客身份,在打击逃票和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TfL与伦敦大都会警察厅及英国交通警察密切合作,探索如何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全新的系统能够捕捉路过摄像头的实时图像,并将其与“观察名单”中已知逃票和有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比对。一旦系统检测到匹配信息,便会自动发出警示,警方或交通执法人员随即进行人工核实和应对。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保护公众隐私,系统设有严格的数据处理程序。
非目标人群的面部生物特征数据会在瞬间被删除,确保不会被滥用。此外,TfL承诺在部署该技术前,将充分考虑伦理问题和可能的偏见风险,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听取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力求实现技术应用的透明和公正。 除了引入人脸识别摄像头,TfL还计划升级地铁闸机,借鉴美国纽约的一些成功经验,使用更难以被尾随穿越的新设计闸门。这种闸机能够有效减少逃票者通过搭便车方式规避付款,从硬件层面堵塞漏洞,为逃票治理增添另一道防线。与此同时,TfL还积极推动乘客向非闸机地区的票务终端靠拢,例如轻轨系统的开放式通行区域,通过设立引导标识和提供便捷支付方式减少无票乘车现象。 该项技术的采用同样伴随着质疑和担忧。
部分维权组织,如“大哥监督”(Big Brother Watch)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表达了强烈警惕,称其可能带来“奥威尔式”的监控社会风险,侵害公众隐私权。他们认为技术监管缺乏透明度,容易导致误判,对无辜市民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对此,TfL表示,技术使用严格受限于法律框架,且任何误判都会经过快速的警察复核程序,同时强调技术仅为辅助工具,最终决策权仍由人类执法者把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技术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大都会警方自2024年初以来共利用该技术成功逮捕超过一千名通缉犯,其中包括严重暴力犯罪嫌疑人、性侵犯罪犯和逃避法律制裁的逃犯。这一成功经验为扩展应用到打击逃票问题提供了积极示范和信心支持。
与此同时,地铁系统的运营效能及乘客体验也有望因此获得提升。逃票问题未能有效控制,不仅导致财政收入流失,还增加了车站拥堵和执法成本,甚至潜藏安全隐患。利用科技提高逃票治理效率,可以释放部分人力资源,提升巡逻与服务效率,为乘客创造更安全、有序的乘车环境。 未来五年,伦敦交通局将继续投资于智能交通和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实时监控,推动地铁系统向安全、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平衡技术进步与个人隐私保障、社会伦理问题,将成为该领域改革的重要课题。TfL计划依托多方合作,确保技术应用不仅有效且被社会广泛接受。
此外,工作人员的配置与警力资源也决定着新技术能否充分发挥效果。伦敦地铁部分区域,尤其是远离市中心站点,警方响应时间较长,令逃票治理难上加难。工会代表多次反馈人手不足导致巡逻覆盖率低,乘客投诉日增。新技术的引入正是试图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缓解这一压力,实现更精准的监管。 整体来看,伦敦地铁借助人脸识别等前沿技术,辅以闸机升级和乘客行为引导,是应对现代城市公共交通逃票问题的重要策略。尽管存在隐私和伦理争议,技术的透明化运营以及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将有助于促进其合法合规发展。
持续优化逃票防范措施,不仅能提升地铁收入保障,还能保障广大乘客的公平权益和出行体验。 随着科技逐渐深入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与保障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是伦敦地铁乃至全球都市交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挑战。伦敦作为全球金融及文化中心,其在智能交通安全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将为其他大都市提供宝贵经验。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地铁运营中的角色,也将成为科技如何服务于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