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所谓“宏伟法案”(big, beautiful bill)在美国政界和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项法案旨在通过减税和其他财政刺激措施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在其预期的经济影响和财政代价上,白宫与众多主流经济学家之间却出现了惊人的11万亿美元差距。美国财政未来的走向由此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尽管经济学专家联合预算办公室(CBO)、税收基金会(Tax Foundation)以及宾夕法尼亚-沃顿预算模型(Penn-Wharton Budget Model)等权威机构几乎一致预测该法案将在未来十年内造成约3万亿美元的预算缺口,白宫方面却坚持认为这份财政策略将在新一代带来所谓的“财政盈余”和经济繁荣。经济学界对此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白宫的乐观估算不仅缺乏根据,还极度脱离现实。特朗普及其团队大胆宣称,该法案将大幅提升经济增长率和税收收入,以至于能够完全抵消减税带来的财政压力,甚至还会为政府创造8万亿美元的盈余。相关预测数字与独立的经济模型相差高达11万亿美元,形成一道令人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国会层面,法案的反复调整和修改也未能缩小这一差距,反而愈发激化了财政透明度和政策合理性的争论。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国会听证会上因无法引用未受政府雇佣的第三方经济学家支持这一乐观观点而遭受批评。他引用了长期支持特朗普政策且对减税持极度乐观态度的亚瑟·拉弗(Arthur Laffer),这立即引发在场议员的嘲笑和质疑。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这项法案主要延续了现有的税率结构,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显著提升生产力或创新,从而难以实现预期中的经济飞跃。税收基金会的经济学家艾瑞卡·约克(Erica York)直言不讳地评价说,“这些乐观估计毫无根据,不可能成立”,她强调法案无疑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而非减少,同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财政赤字的扩大不仅意味着联邦政府未来可能面临更高的借款成本,还会对美元信心和全球投资者预期带来影响。
一些国会议员,尤其是民主党人,表达了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深切担忧,并呼吁加强预算透明度和独立评估机制,以防止政策承诺被夸大其词,进而误导公众和市场。特朗普总统对经济学家的批评尤为激烈,称他们的预测是“腐败”或者“无知”,甚至言辞尖锐地贬低这些专业人士的专业性,希望以此削弱反对声音,巩固其经济政策的合法性。该法案分歧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数字差异,更反映出背后关于经济增长动力、政府角色以及财政政策可行性的根本分歧。白宫期待通过减税刺激企业投资和消费,从而激发连锁式经济增长,而经济学界则警示,这种依赖大幅减税并期望其自动产生财政盈余的逻辑存在严重风险。专家们担心,如果预算缺口持续扩大,美国将被迫进入债务加速的螺旋,最终影响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资金配置。此外,法案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也增加了预算预测的不确定性。
白宫和国会之间如何寻求平衡,避免财政风险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巨大挑战。尽管分歧明显,但这场争论也激发了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反思。一方面,支持者认为,政策需要大胆创新和破格改革才能推动经济迈入新阶段;另一方面,反对者强调稳健财政、理性评估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以确保长期经济健康和社会稳定。未来数年,该法案的实施效果将成为检验这一政策蓝图是否合理的关键。各界期望政策制定能更加透明,科学数据支持能得到重视,避免因过于乐观的财政预期而引发经济动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凸显了经济政策讨论中专业分析与政治主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也警示着美国财政未来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专家和决策者应保持开放态度,推进跨界合作,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财政可持续的双重目标。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美国如何驾驭这场预算争议,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特朗普“宏伟法案”引发的11万亿美元分歧,既是财政数字的较量,更是对未来经济愿景的深刻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