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稳定币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体系与数字资产领域的重要桥梁,迅速壮大其市场规模和影响力。2025年8月1日,美国正式颁布了GENIUS法案,确立了首个针对美国境内发行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该法案被视为区块链技术实现金融合规和主流应用的里程碑,意在提升投资者信心,促进稳定币在支付和资产管理等多个场景的普及,进一步巩固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然而,法案对外国稳定币发行机构的监管标准仍模糊不清,成为业内争议焦点。 GENIUS法案的出台可谓稳定币监管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法律明确要求美国发行的稳定币必须完全有美元或等值资产支持,并依照严格的储备和信息披露规范,还须合规遵守各项金融制裁法规。
这不仅有助于遏制此前市场上存在的资产支持不充分与信息不透明的乱象,还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监督路径。随着稳定币市场当前达到约2670亿美元的规模,GENIUS法案有望引领这一领域向着更加规范、稳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加速广大机构和零售投资者的接受度。 但GENIUS法案对于境外稳定币发行者的规定却备受争议。法案虽然允许外国稳定币得以在美国市场流通的前提是其受“可比”监管体系监管,但未对“可比”标准作出细致定义,造成了言语上的巨大弹性。著名监管专家、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蒂莫西·马萨德(Timothy Massad)指出,这一“外国发行者监管漏洞”或被称为“泰达漏洞”,未能有效解决离岸稳定币企业的潜规则问题,进而可能削弱美国本土发行者的竞争力。 当前市场上,泰达(Tether)旗下的USDt作为外国发行的稳定币,占据了超过60%的市值份额,接近1640亿美元,这种市场格局凸显了外国稳定币在全球体系中的影响力。
尽管英美等国正加强数字资产监管,但对于跨境稳定币的具体合规措施依旧尚未统一,这使得GENIUS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形成对全球稳定币发行的全面规范。同时,也引发担忧,美国本土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甚至大型零售巨头在强监管压力下可能不具优势,市场份额或被绕开的离岸企业瓜分。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GENIUS法案加强了监管的严谨性,特别是禁止稳定币持有者获得利息或收益的条款可能保护了消费者利益,但同时也降低了这些资产的竞争吸引力。许多投资者因无法获得收益,将转向分散金融(DeFi)等区块链生态系统寻求稳定回报,从而间接推动DeFi进一步发展壮大。MIT加密经济学实验室创始人克里斯蒂安·卡塔里尼(Christian Catalini)指出,银行、金融科技企业甚至亚马逊、沃尔玛等巨型零售商正计划发行稳定币,令支付与金融服务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他认为,稳定币将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和数字资产载体,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数字化转型。
GENIUS法案还被白宫高层视为提升美国国债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法案要求美国发行的稳定币必须有100%美元或同等资产支持,这直接刺激了美元债券的需求,促使美国财政金融市场进一步稳健。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更预期,美元稳定币市值未来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这一预测显示了政策制定者对稳定币带动货币体系升级的信心,同时也揭示出稳定币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趋势。 不过市场反应并非全然乐观。部分咨询专家如马克斯·哈默表示,尽管美元稳定币稳定性突出,但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威望正在逐步减弱,且对于商业和支付的实际应用普及程度依然值得观望。
监管政策对稳定币的固化也可能限制其创新潜力,尤其是在业务跨境和多样化应用方面。与此同时,稳定币作为“可编程货币”的新优势尚需市场验证其广泛落地可能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GENIUS法案是美国向数字货币监管迈出的坚实一步,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契机。尽管对外国发行者的监管条款仍存在模糊和争议,但整体上,法案确立了美国稳定币监管的法律基调和操作原则。随着更多合规主体进入市场,稳定币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支付便利化、资金流动高效化以及财务透明化。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融合的趋势下,美国的监管措施将对国际稳定币生态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看,GENIUS法案的出台强化了稳定币行业的法律规范,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数字化进程。然而,境外发行者“可比监管”标准的定义欠缺与监管执行的复杂性,依然是未来政策完善的重点方向。面对快速演变的数字货币生态,监管机构需要保持灵活性与开放性,兼顾创新与风险防控。与此同时,企业和投资者也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动态调整,理性评估稳币市场潜在风险与机遇。随着全球稳定币生态的持续发展和跨国监管对话的深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更加成熟、透明且互联互通的数字货币法规体系。 未来稳定币将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货币创新形式,推动金融系统迈入更高效、公平和包容的新阶段。
GENIUS法案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先导者和规则塑造者的角色,引领业界坚定迈向受监管、可信赖且价值清晰的数字货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