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簡稱「台」,是中華民國法定的省級行政區,雖然自1998年起已進入虛級化階段,但其歷史背景、行政架構以及文化經濟發展仍具重要意義。臺灣省範圍包含臺灣本島除六個直轄市以外的地區,以及澎湖群島,總面積占中華民國實際管轄領土的近七成,人口比例則約占全國三成左右。彰化縣與新竹市分別為省內最大縣與最大市,形成獨特的區域發展格局。探究臺灣省的歷史脈絡,可回溯至清朝福建臺灣省正式設立時期,從福爾摩沙時代的歐洲殖民政權,到明鄭王朝短暫治理,再到清朝統治,以及日治五十年,為臺灣今日的社會文化奠定基礎。清朝光緒年間為應對內憂外患,終於1887年正式將臺灣建省管理,並設立三府和多個縣廳,劃分政府管轄範圍,為臺灣政治行政現代化起步。1895年甲午戰爭後,根據馬關條約,臺灣正式割讓給日本開始五十年殖民統治,日本統治時期推行多項社會、經濟與基礎建設改革,雖目的在加強統治,但也對臺灣產生深遠影響。
戰後,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收復臺灣,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隨後於1947年轉型為臺灣省政府,開始實施省級自治。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臺灣成為其主要統治區域,臺灣省政府持續調整行政區劃,台北市、高雄市及後續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等先後設立為直轄市而脫離臺灣省直轄範圍,反映都市化進程加速與行政管理需求變化。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政府推動「精省」政策,著重簡化省級機構,1998年正式將臺灣省虛級化,取消其地方自治法人身份,將省政府功能多數移交中央政府與直轄市,2018年更是正式解散省議會,遂使省級機關停止運作,目前臺灣省主要於法律條文上保留名稱及職稱,實質行政權限已完全歸中央。臺灣省的地理條件極為特殊,位於西太平洋,隔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包含中部偏西的廣大平原與丘陵,以及東部壯麗的中央山脈。氣候屬亞熱帶,四季分明,豐富的水文資源支撐農業及城鄉發展。行政區涵蓋11縣與3市,這些縣市在歷史與文化上擁有各自獨特面貌,形成多元融合的社會結構。
人口組成以漢族為主,次分類包括閩南人、客家人及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後者保有豐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為臺灣文化增添獨特風采。語言多樣化體現在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多數人民日常生活與文化表達中,國語則為全國官方語言,教育與媒體普及使用繁體中文。飲食文化理念融合漢族傳統與原住民元素,造就臺灣獨有的美食景觀,廣受海內外歡迎。教育方面,臺灣省自明清時期展開漢文儒學教育,經歷日治時代引入西式教育體系,現代擁有完善的九年義務教育及愈發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資源。全省設有多所國立及私立大專院校,涵蓋理工、人文、醫學等多領域,為臺灣社會培育大量專業人才。交通網絡發達,鐵路系統發展悠久,從清代劉銘傳時期興建的鐵路拓展至日治時代的縱貫線和支線,現代有臺灣鐵路管理局(台鐵)與高速鐵路系統,連接省內主要城市,提高區域流動性。
公路方面,國道高速公路縱橫臺灣西部,連結各縣市,支撐經濟與日常生活需求。海運則以基隆港、花蓮港與蘇澳港等國際商港為主,此外澎湖與離島亦設有港口負責交通與貨運。空運網絡由多個軍民合用與民用機場組成,提供地區間及國際航線服務,推動旅遊與商務發展。臺灣省經濟以多元產業為基礎,從傳統農業、漁業逐步轉型為工業及現代服務業體系,資訊科技、製造業和觀光業尤為突出。經濟發展策略強調創新研發與國際合作,推動產業升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融合漢民族傳統與多元族群文化,藝文活動蓬勃發展,包括音樂、戲劇、書法、美術等,吸引許多國際觀眾目光。
政府不斷推動語言復振與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努力維護文化多樣性與社會和諧。總結來看,臺灣省作為中華民國法律框架下的一級行政區,在行政運作方面經歷虛級化與集中化轉變,然而其歷史傳承、文化特色及經濟實力仍不容忽視。從史前時代的原住民文明,到近代複雜的政治歷程,臺灣省展現強烈的在地認同與活力。未來,隨著中央與地方權責劃分的持續調整,臺灣省的法律存在將成為中華民國憲政體系的重要象徵,而其內涵的文化與社會發展則持續深刻影響臺灣整體的風貌與定位。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局勢變動,臺灣省的發展仍面臨挑戰與機遇,如何在中央治理與地方自治間取得平衡,推動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