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其潜力与风险的关注也日益加深。2025年,由AI Now研究所发布的《人工权力:2025年全景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揭示了人工智能不仅作为工具被我们使用,更在现实中被用来影响、控制和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该报告不仅是一份研究成果,更是一份紧迫的号召,敦促公众、政策制定者和社区组织摆脱技术巨头垄断的权力结构,争取AI技术的公平透明和公众自治。报告立足于AI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从技术、经济,以至社会政治多维度解读人工智能权力的现状,带领读者思考如何从现有困局突破,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未来。 报告首先聚焦于人工智能领域广为流传的AGI(通用人工智能)神话。所谓AGI即具备与人类相当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统。
报告指出,这种将AGI虚构为“终极目标”的神话不仅掩盖了当前AI实际应用和影响问题的复杂性,更被科技公司作为推卸监管责任和掩饰市场垄断行为的工具。随着资本和技术基础设施的高度集中,少数科技巨头通过AI产品的广泛铺设,巩固并扩大了对市场和社会的控制力。这样的权力集中被形容为“三赢的游戏”:企业赢得了盈利和市场控制,投资者实现资本增值,而普通公众在缺乏透明度与监督的情况下,被动承担着AI系统带来的风险与不平等。 报告进一步拆解了全球兴起的AI军备竞赛,强调这种竞争从最初的去监管氛围逐步转向国家间的工业政策支持,背后推动的是巨大的国家战略利益。科技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复杂交织,使得监管策略往往无法真正有效介入,甚至被重塑为“创新的障碍”而非必要保护。报告指出,这种以技术进步为名的无节制扩张,忽视了AI对劳动者权益、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平的深刻影响,最终导致一场“头赢尾输”的局面——企业和权贵获得利益,而公众长期受到不公平的牵制。
历数过去数年中AI系统频频引发的失误和社会伤害,报告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详细呈现了AI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反复辜负公众期待。从算法偏见、信息操纵、到自动化失业风险,AI系统并非“中立客观”的技术,而是不平等和歧视的放大镜。报告强调,公众缺乏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渠道,使得AI系统的设计和部署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深化了数字鸿沟和权力不对称。 面对如此复杂的挑战,报告提出了行动路线,力求将关于AI的辩论从所谓的技术进步转向对权力的质询和再分配。社区组织被鼓励构建自主的技术评估和监督机制,提升公众尤其是边缘群体对AI的影响力与话语权。政策制定者则需要重新审视和设计监管框架,防止资本垄断和权力滥用,保障劳工权益和数据隐私,推动透明和负责任的AI生态系统建设。
报告同时呼吁跨领域的合作,从技术、法律、经济及社会运动多个层面协同推动变革,确保AI发展符合公共利益而非少数寡头私利。 《人工权力:2025年全景报告》的发布带来了重要的现实警示,也承载着未来理想的坚实基础。它挑战现有的技术神话和资本逻辑,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我们应当拥有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只有将AI权力置于公平、透明和民主监督之下,才能真正实现技术造福全社会的愿景。未来的人工智能,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技术生态系统,是人人可参与、人人受益的共同财富。 综观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技术进步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人工权力:2025年全景报告》为我们指明了前路,呼吁所有利益相关方担当起责任,推动一场关于AI权力结构的全面反思和变革。正如报告作者所言,重掌AI的未来,是一场关于权力的斗争,更是一次赋予广大公众真正选择权和发言权的历史机遇。唯有集体努力,才能避免被技术浪潮淹没,塑造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