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互动本质上是一种不断调整的过程。每一次问候,你既发送信号,也在接收对方的反馈,这些信号无论愿意与否,都将影响你下一次的问候,乃至所有后续交流。在职业生涯中,我作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深刻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在文字交流中,调整语气和风格成为提升沟通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大量采访和撰写工作,我逐步意识到破折号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我的写作节奏,更悄然塑造了我的文风。 破折号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和连接作用,能帮助文字增添层次感和节奏感。我在2015年至2019年间深入分析了自己的写作内容,发现破折号的比例相较于总字符数翻了三倍以上。
这种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我的写作策略不断精进和调整——我试图借助破折号增强文章的“冲击力”和阅读体验,也正因如此,客户和读者的反馈普遍正面。在这段时期内,我拒绝将自己专业化,而是接受了更多元的项目,从代笔到广告文案,广泛涉猎,也因此促进了写作风格的多元发展,破折号的频繁运用成为了我书写节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破折号为句子增添“穿插”,能够有效表达停顿、转折、强调和补充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写作“调味剂”。相比逗号或括号,破折号给人更加直接且富有力度的感觉,能够引导读者注意力,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社交语言中的微妙调整同样体现在书写上——每个破折号,都是一次增添个性和交流效果的细微“调试”。 然而,在过去两年,破折号在人工智能生成文本中的使用频率激增,使其成为辨别机器写作的“密码”之一。
有不少网络讨论指出,一个文本里有大量破折号,往往意味着它可能由大型语言模型生成。背后的原因与人工智能的训练机制密切相关,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强化学习”加“微调”不断优化输出结果。这些训练方法类似于我过去不断调整写作手法以获得更好的读者反馈——模型通过积分奖励机制,促使它习惯使用某种风格、某种符号。 从训练数据来看,破折号的频繁出现本身就容易被模型学到;再者,参与微调的人也可能因喜欢这种标点而有意识地引导模型偏好使用它;加之微调过程中所使用的范例文本里,包含大量破折号,会进一步强化这一偏好。因此,破折号的泛滥并非偶然,而是训练流程和数据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表明,语言模型的输出风格同样是高度可调节的。
破折号既可以被“训练进”模型,也能被“训练出”模型——放眼未来,所谓的“ChatGPT破折号”,可能像早期生成图像模型中的七指手一样,逐渐淡出主流文本特征。这也提醒我们,大语言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习惯”随训练策略的改变而变化,就如同人类写作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一样。 在反思我自己写作过程中对破折号依赖的增长时,我不得不承认那段时间并没有详尽记录思考笔记,而是大量投入到了替别人撰写回忆录、企业白皮书和产品说明中。尽管如此,我依稀记得自己当时逐渐发现,恰当的破折号能赋予文章更多的“冲击力”——这种微妙而鲜明的修饰,不仅令文字更有生命力,也带来了更为顺畅的交流体验,间接促成更快的稿费到账。那种“冲劲”,或许源自十七岁时收到的一封充满建议和善意拒绝的投稿回信,它促使我在标题和语言上力求精炼和有力。 随着时间推移,破折号的魅力在我眼中似乎逐渐减弱,其地位被更加灵活的句子碎片和同为修辞利器的同位语取代。
编辑时,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之前那样热衷于反复使用破折号,相比之下,句子结构的创新和信息的多层次表达变得更富挑战性和趣味性。 尽管如此,我并不确定自己会彻底放弃破折号,更难说它是不是因ChatGPT等语言模型的“滥用”而永久失去市场。未来的写作旅程,我和ChatGPT可能会不断交换“写作主动权”:它在标点使用上坚持破折号无处不在,而我则试图减少它的频率和依赖,或者情况反过来。写作风格的演变,本质上就像人际交流一样,充满起伏、流动和变化。 有趣的是,我还创建了一个名为iTypedMyPaper的工具,能够实时记录打字的每一个按键动作,帮助作者形成独特的“键盘签名”。通过它可以证明一篇作品的原创性,并向社会展示你并非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
而我本人制作的报告也成为了诸多写作者辨识自身风格、追踪写作轨迹的参考。 总的来说,破折号的频繁出现,既是个人写作风格不断打磨的产物,也是大型语言模型训练机制的反映。它们在数字时代扮演的角色细腻且深刻,揭示了文字交流的无形规律与深层变化。无论未来的趋势如何,掌握破折号的使用技巧,将持续为文字赋予张力与感染力。同时,理解人工智能生成文本背后的机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爆炸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挑战。写作与交流的本质是共振与调整,破折号恰恰是这种节奏中不可或缺的“符号音符”。
。